莓苔经积雨,蟋蟀响庭阴。
不特吟秋苦,长怀警世心。
梭寒闺梦短,衣薄旅愁深。
月冷霜清夜,闲人最赏音。
闻蛩
相关推荐
【注释】 闻蛩:听到蟋蟀鸣叫。 经积雨、庭阴:经过雨水的洗礼,庭院显得幽静。 不特吟秋苦,长怀警世心:不仅为秋天感到痛苦,而且常常怀着警醒世人的心。 梭寒闺梦短,衣薄旅愁深:在寒冷的夜晚,梦中的织布机声和衣物的冷感都让人感到深深的忧虑和孤独。 月冷霜清夜,闲人最赏音:在这寒冷的夜晚,只有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才会欣赏这种声音,因为他们更能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的无常。 【赏析】
译文: 听蟋蟀的悲鸣让我感到凄凉,秋风如细弦般划过。深夜里草叶低语,灯下感受岁月流逝。落叶铺满了小径,征人仍驻守边疆。何时将寒衣寄出?思妇夜不能眠。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夜晚的情景,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感受来表达诗人的情感。首先,“凄苦难成调,秋风入细弦”描绘了秋风的声音,以及这种声音给作者带来的情感影响,秋风的声音如同秋日的细弦,让人感到凄凉和无奈。其次,“草根语深夜
注释: 闻蛩:听到蟋蟀的叫声。 独搔短发坐更深:独自用手指抓了抓头发,坐在灯下更加深了沉思。 夜雨书灯半欲阴:夜晚的雨点打在窗上,灯光也显得有些昏暗。 近日病魔诗思涩:最近身体不适,诗歌创作灵感也变得迟钝起来。 一秋清句付蛩吟:这秋天的清新诗句都寄托给了蟋蟀的歌声。 赏析: 这是一首写秋夜苦吟的诗。首二句是说,诗人独自一人坐在昏黄的书灯底下沉思,深夜时分,窗外的蟋蟀声声入耳
【注释】 惨澹:凄凉暗淡的样子。霜风月色寒:指深秋天气寒冷,清冷的月光映照着霜风。别听一部凄凉曲:意谓不要听那些令人伤感的曲子。咽草根:秋天里,蟋蟀在草根间鸣叫,声音凄切,所以用“咽”来比喻。 【赏析】 诗是写秋景中的闻蛩。诗人夜不成寐,独坐轩窗之下,耳中听到蟋蟀声声,心中自然生出无限愁情。首句写秋风明月,烘托出一种凄清的气氛。次句写诗人愁闷的心情。第三句点明题旨。不要听凄厉的琴声
闻蛩 幽虫侵暮急,断续苦相亲。夜魄沈荒垒,寒声出壤邻。 霜清空思切,秋永几愁新。徒感流年鬓,茎茎暗结银。 注释: 幽虫:指蟋蟀等在夜间发出的叫声。侵暮急,指蟋蟀在黄昏时分鸣叫急促。断续:断断续续。苦相亲:形容蟋蟀叫声凄凉,让人感到孤独。夜魄:夜色中的阴魂。沉:隐藏、消逝。荒垒:荒废的城墙或壁垒。寒声:指蟋蟀发出的凄厉之声。出自:汉扬雄《法言·重黎》“寒蝉鸣乎高木兮,微风起而毛发耸”。霜清空思切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能力。此类题考核评价学生运用诗句的能力,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出该诗句的主要内容。解答时可结合具体的诗句加以分析,注意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语来理解诗意。“沉沉向秋暮”的意思是:渐渐地向深秋傍晚时分靠拢;“切切声相续”的意思是:阵阵蟋蟀叫声接连不断,形容蟋蟀鸣叫声音凄惨悲切、连绵不绝的样子。“夜静草堂深”的意思是:夜静更深了,草堂里一片寂静
【注】 蛩:蟋蟀。 綀(zī)衣:细葛布做成的短袄。絗(wán):织布机上的梭子,这里指织布。 纨(wán)帛:白绢。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少妇在秋日纺织的情景。诗人以“闻蛩”起笔,用蟋蟀的鸣声渲染出深秋时节的氛围;接着写少妇面对秋夜织布的景象,她泪滴在灯火中化成珠状,映照了她内心的哀愁;最后写少妇的丈夫在战乱中离散,使她对将来充满忧虑和恐惧,不敢奢望过上富贵的生活。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注释:蟋蟀在东壁和西壁都鸣叫,我坐在中间听得一清二楚。 译文:蟋蟀在东壁和西壁都鸣叫,我在中间听得一清二楚。 赏析:诗人用“闻蛩”来表现他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也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诗中运用了拟人和比喻手法,将自然界中的蟋蟀拟人化,赋予蟋蟀人的情感和思想感情,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注释】 蛩(qióng):蟋蟀。 凄凄:形容声音凄凉悲切。 空床:没有依靠的床,形容孤独无依。 百愁生:许多忧愁产生。 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在秋夜听到虫鸣声,感到寂寞、凄凉的心情。首句写虫声,次句写月明,三句写床空,四句写人孤,五句说百愁,六句说心苦。全诗意境清幽,情感凄婉,表现了诗人在秋天夜晚独自思念朋友时的孤独和痛苦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意象的含义来推断诗句的意思,并据此进行具体分析。 “疏帘玉露冷,深院候蛩鸣。”这两句写深秋庭院的景色和气氛,用“寒”字点出时序已是初冬,用“候蛩鸣”说明时间是夜深人静的时候。 “切切寒如诉,悠悠夜几更。"这两句写秋虫鸣叫的声音,既表现其声音的凄切,又写出了时间的绵密。 “半窗山月白,一榻竹风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并结合重点诗句的意象进行分析。“一声促织破秋鸣”,写蟋蟀声声入耳,秋天到了。“远客无端意自惊”,诗人因听到蛩鸣声而心神不宁,感到孤独凄凉。“忆著年年儿女戏”,回忆起儿时每年秋天,孩子们聚在一起玩斗蟋蟀。“雕盆相对斗输赢”:用雕刻成各种花式的盆子比赛,蟋蟀是输家
【注释】 ①闻蛩:听到蟋蟀的声音。蛩:蟋蟀。 ②“秋来”两句:秋天到来已有十天了,暑气还没有完全退尽。已:一作“过”。十日:指立秋后的第一个庚辰日。 ③忽:突然。虫声:这里指蟋蟀的鸣叫声。动:惊动。 ④绪风:残秋的余风。时入树:不时地进入树丛。 ⑤北斗:北斗星。渐:渐渐。沉城:逐渐降落到地面上。 ⑥欹枕无寐:斜靠着枕头睡不着觉。欹(yǐ)枕:侧身而卧。 ⑦二更天:深夜十二点为子时
闻蛩 乡国三千里,寒蛩总一声。 遥知闺阁内,共此别离情。 响入秋砧细,愁先朔雁鸣。 银镫何太苦,起坐到天明。 译文: 在异乡听闻秋虫声声叫唤,仿佛听到家乡的哀怨。 我远在千里之外,只听得那一声声凄凉的秋虫叫声。 想象着远方的家,心中充满对故乡的思念和忧愁。 这声音似乎随着秋日的砧木声传进耳中,让我更加感伤。 我的愁绪似乎比飞雁还要早,它们已经开始向南飞翔,而我还在这里。 夜深人静时
【注释】 ①蛩(qióng):蟋蟀,相传《庄子·秋水》中说:“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②“人不觉”:指人没有察觉秋天的到来。 ③凉温:指天气冷暖。 ④“清露”四句:写蟋蟀叫声。哀音动草根,指蟋蟀在草间鸣叫的声音,凄凉悲切,令人心伤;孤踪长冷落,形容蟋蟀的孤独和凄凉处境,长久地被冷落
诗句注释与赏析: 闻蛩 译文: 夜晚蟋蟀鸣叫,初夏时节的寒暖难以预测。 赏析: 这首诗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时令变迁、季节更替的感慨。首句“殊方冷暖候难同”意味着不同地方因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差异,感受到的冷暖程度也不尽相同。接着,“入夜虫吟初夏中”描绘了夜晚时分,昆虫开始鸣叫,暗示着初夏的到来。这句诗通过“入夜”和“初夏”两个关键词,巧妙地连接起季节变换的主题
闻蛩 蛩,蟋蟀。秋夜鸣声凄苦,我伏枕侧倾听。 宵柝,夜里巡夜的梆子声。凄切,声音悲伤。 邻砧,邻居的捣衣声,用来比喻砧声。响未停,声音还在耳边回荡。 初寒,初春时气温较低。惊,惊动。露白,露水凝结成白色。 将晓,天快亮时候。厌,厌倦。灯青,灯光昏暗。 荣落篱边菊,荣枯变化,篱边的菊花也如此。三年泪总零,这三年的泪水都洒满了菊花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深秋夜晚听到蟋蟀叫声的情景
闻蛩 古甃经行少,寒螀咽露频。 何曾催织妇,偏是近愁人。 苔浅吟难稳,莎凉怨或真。 离怀原不寐,宁用尔如嗔。 注释: - 古甃经行少: 指的是在古井边行走时,感受到的寂寞与冷清。 - 寒螀(jiāng)咽露频: 寒螀是秋蝉,它常常在夜晚发出哀婉的鸣叫。"咽露"形容蝉鸣声低沉而频繁。 - 何曾催织妇: 织妇即织布的女子,这里暗示着秋天的到来,使得织布的妇人无法织布,因为秋天的天气寒冷
闻蛩 漾舟广寒宇,取适非取疾。 沿傍苇岸间,数声飏唧唧。 吁嗟胡为来,触景增萧瑟。 韶芳每迟候,商调斯缩律。 塞外之恒情,山庄讵能尼。 独喜暑意遥,何妨秋信出。 【注释】漾:摇荡。广寒:指月亮。牍(dú):一种古代的书函。取适:得到乐趣。适:快乐;舒适。楫:桨。楫疾:乘船疾行。数声:多次的叫声。吁嗟:叹息,感叹。胡:何,为什么。为:做。萧瑟:萧条凄凉的样子。“节”,指《楚辞·招隐士》:“悲哉
【注释】 闻蛩:听到蟋蟀叫声。 豪兴生,指兴致高昂,意气风发。 刺舟载明月:在船上用船桨划水来载满明月的月光。 碧琅天:形容天空湛蓝如碧玉。 水精阙:指水中的宫殿,这里泛指水边的楼阁台榭。 何来,何处。 协候方朱明:意思是说蟋蟀的叫声是在仲夏时节的白天。 审音报商越:是说蟋蟀鸣叫的声音,能辨别出它所发出的是商调还是越调。 通灵信物类,不与惟时节:意思是说蟋蟀能够感知四季的变化和时间的气息。
【诗句注释】 闻蛩:听到蟋蟀的叫声。蛩,蟋蟀。 银河澹碧空:银河淡蓝清澈。摐(shā)——用竹简击鼓,以助节拍,此处借指击鼓。 疏梧漏蟾色:稀疏的梧桐树叶透过月光,映出斑驳的影子。 枕箪凄以清:枕头旁边有一只空篮子,发出凄凉的声音。箪,竹制的饭筐。 竹风拂帷端:竹林风吹到帐子边缘。拂,掠过。 萤光流牖隙:萤火虫的光从门窗缝隙中流进来。 秋声率易感:秋天的声音容易让人感到悲凉。 此声感尤极
闻蛩 季夏刚下弦,晚晴风露美。 坐我清晖阁,幽兴不自已。 洞开绿纱牖,天色淡于水。 东林月未上,西谷风徐起。 何来寒螀声,三两鸣阶戺。 金行萧瑟哉,凉意侵寻矣。 知序物皆然,催秋乃独尔。 拈须忆去年,茎添良有以。 注释: 闻蛩:听蟋蟀的声音。蛩(qióng):蟋蟀的另一种叫法。 季夏刚下弦:指农历五月初。下弦即初七,此时为农历五月初一。 晚晴风露美:指傍晚时晴朗的天空和凉爽的气候。 清晖阁
闻蛩 我自御园来,蛩声始唧唧。 昨过塞中山,鸣秋已早息。 是地气转暖,阴虫犹鼓翼。 喧默本无常,菀枯曷有极。 忽如读豳风,在宇节堪识。 注释: 闻蛩:听到蟋蟀的声音。 我自御园来,蛩声始唧唧。 我来自御园,蟋蟀的叫声才刚刚开始。 昨过塞中山,鸣秋已早息。 昨天路过塞北的山丘时,蟋蟀已经停止鸣叫。 是地气转暖,阴虫犹鼓翼。 这是因为大地的气温变暖了,所以阴冷的虫类仍然振翅飞翔。 喧默本无常
【注释】闻蛩:听到蟋蟀鸣叫。 【赏析】蟋蟀的叫声在深秋时节特别响亮,月明如水,蟋蟀一声声鸣叫,声音清脆悦耳。然而,听者却往往因之而惆怅不已,更何况又是一个多经哀乐的人呢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作品,题为《闻蟋蟀》。下面是诗句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 闻蛩 - 闻:听到 - 蟋蟀:一种昆虫,常在秋天发出凄厉的声音。 - 悲秋人警秋蛩韵,偏先傍人入耳闻。 - 悲秋人:指那些在秋季感到哀伤的人。 - 警秋蛩韵:蟋蟀的叫声让人警觉到秋天的到来。 - 偏先:特别、尤其。 - 露草烟花今古夕,底知忧喜触情纷。 - 露草烟花:形容露水沾湿了草地,花朵凋零,景物凄凉。 -
注释:蟋蟀在莎草上振翅鸣叫,夜深风凉露气凄清。不需要听其他蟋蟀的叫声,一只蟋蟀的呜咽就能引起我百感交集。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秋夜凄凉的诗。首句写闻蛩,次句写所见,末句写所感。前两句是实景,后两句是虚象,实景和虚象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使诗人的感慨更具体、更形象。全诗以“一响”起笔,而以“百情凄”收束,中间用“不须闻继响”一句承上启下,将听觉感受与感情体验巧妙结合,使全诗结构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