鶗鴂声中花片飞,楚兰遗思独依依。
春风先自悲芳草,惆怅王孙又不归。
题兰
介绍
《题兰》是清代书画家郑燮的一首七言绝句,赞美了兰花在恶劣环境下卓尔独立的品行。下面将从多个方面对作品进行介绍和赏析:
作者背景:《题兰》的作者是清代的著名书画家郑燮,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郑燮不仅擅长书法和绘画,还创作了大量诗词,其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尤以其诗中的田园风光著称。
文学价值:《题兰》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七言绝句,以其简练的文字和深刻的意境赢得了读者的赞赏。诗中通过对兰花生长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兰花坚韧不拔、高洁脱俗的品质。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富有力度,通过对兰花生长环境的细腻描写和对其独特品格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以及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同时,诗人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等手法,使整首诗更加生动和深刻。
《题兰》作为一篇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读者细细品读和欣赏。
相关推荐
注释: 鶗鴂(yī jué)声中花片飞,楚兰遗思独依依。 春天的鸟鶗鴂在叫,花儿纷纷飘落;我思念着楚地的兰花,独自黯然神伤。 春风先自悲芳草,惆怅王孙又不归。 春风又吹过,却为芳草而感到悲哀;王孙啊,你为何还不回来呢?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诗。上片写诗人看到春天的景物而想到远方的朋友。首句“鶗鴂”(即伯劳鸟),又名布谷鸟,相传是春之神鸟,因鸣声哀切而得名。《说文解字》载:“伯劳,一名鶗鴃
【注释】 美人:指隐士。在空谷,指在幽僻的地方。娟娟:美好的样子。抱幽芳:怀抱着芬芳的兰草。长林:长满荆棘的树林。敝馨芗:香气衰败了。借君水苍玉:用你赠我佩玉来纫(rèn)制丝带。与我纫佩纕:指你赠给我丝绳做佩带。善人:善良的人。岁晚无相忘:年老时不要忘记老朋友。 【译文】 幽谷里的美女是那么地美丽。 她怀抱着兰草,兰草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荆棘丛生的深林,怎能容得下这兰草散发的幽香呢?
【注释】 垂垂:形容石崖上兰草茂盛的样子。 一簇:一丛,指一株。 雅韵:高雅的香气,这里代指兰的清香。 幽姿:幽静的姿态,这里指兰花的清逸姿态。 楚芳:指楚国的兰花。 天不遣:上天不让。 分付:赋予,交给。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描写了一株兰花的生长状态和生长环境,以及它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香气。 首句“垂垂一簇石崖旁”,描述了兰花生长在石崖旁,茂盛的状态,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赏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理解、分析诗中各个意象的含义,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首先读懂题目“题兰”,这是一首咏物诗。从题意看,诗人把兰比作美人。兰的根在石缝中,它的芽儿长在阴湿的崖壁上,经过漫长的岁月,才吐露全瓣,开放花朵。它那清雅的香气,是人们远远闻到后才会去采摘的。所以,兰花虽美
注释:沅水湘江三月的雨声嘈杂,新苗长得一尺多高。只有江潭里的老人憔悴不堪,他边行吟边把收集起来的草木放进《离骚》之中。 赏析:此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沅湘三月”的春雨、“江潭”中的新苗以及憔悴的老人,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艰辛的体验,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不公。全诗意境优美,语言简明,富有哲理。 题目中的“题兰”,指的是作者在兰草上题字。兰草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被视为高洁
注释:懒洋洋的不想与江边的杜若共事,只能寄情于藓石之中。试着观赏种在阶庭里的兰草,也未必就和这清幽的兰草一样。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兰草的钟爱。首句写兰草之“荣”,次句写兰草之“寄”,三句写兰草之“清”,末句以反问作结,表达了诗人对兰草的热爱之情。此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一种高洁的人生追求
【题解】 这是一首咏兰之作。诗人通过对兰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孤高不群、清高自守的人格理想。 【注释】 ①寂寞:孤独。棘(ji li):荆棘丛生的地方。 ②自荣: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③自悴(cuì):自我憔悴。自清妍:自我清洁秀丽。 ④垂老:年老。看图:指看画中之兰。这里以画代指诗人自己的形象和品格。慨然:感慨的样子。 【赏析】 首句写兰花生长的环境。诗人选取的是一株在荆棘丛边独自盛开的兰
注释:湘女祠前,半晚的余晖洒落。她采集芳香,佩戴花枝,但空有志向却未能如愿。每年都在东风中绿遍了芳草,可王孙郎君却始终不曾归来。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位名叫王孙郎的男子深深的思念之情。他虽然身在远方,但是心中一直怀揣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忘怀。而这种情感深深地触动了诗人的心弦,让他倍感孤独与无助。诗中描绘了湘女祠前的美丽景色,以及每年在东风中绿遍的芳草,都象征着王孙郎的不归。同时
注释: 1. 曾倚东风嗅国香:曾经依靠春风嗅闻国家的香气。 2. 星轺此日度沅湘:乘坐星夜的马车,今天渡过沅江和湘江。 3. 于今客里看图画:如今身在异乡,只能看到图画了。 4. 搔首无言只自伤:无奈地挠着头,却不知如何是好,只能自我安慰。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怀诗,通过诗人对国家和自己的感慨表达了他深深的思乡之情。诗人在春天的时候曾经凭借春风嗅到了国家的气息
诗句释义与注释: - 血涴中原草不芳,幽花山上独飘香。 - “血涴中原”指的是在历史上遭受战乱和侵略的中原大地,这里的“血”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而“草不芳”则表达了一种衰败、凋敝的景象,意味着这片土地上的生机已经消逝殆尽。 - “幽花山上独飘香”则是指在这样的背景下,仍有一些花朵独自绽放,它们的美丽和香气成为了一种慰藉和希望的象征。 - 倚风一笑青春过,只把深心答太阳。 -
题兰 所南画兰不著土,昔痛中原落夷虏。 淮南濠上真龙飞,大明一统开洪武。 从此兰生始著根,所南英魂亦呼舞。 此兰不知画者谁,幽篁奇可相为伍。 萧萧凉月浸湘川,烨烨光风转玄圃。 似有芳香扑鼻来,袭我衣裾拂尊俎。 不惹胭脂坡上尘,只归翰墨林中谱。 援琴欲弹不忍弹,空谷佳人心最苦。 抱素凝和三十年,国香将吐犹未吐。 江篱揭车不入群,万古知心赖尼父。 抚图握笔驱天风,天风吹春满天下。 注释与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题兰》。下面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1. 鹧鸪啼断湘皋雨,怅望佳人在何许? - 注释:这句描述了在湘州(今湖南)的皋地(地名,位于洞庭湖附近)上,鹧鸪鸟鸣叫着,好像在为即将结束的雨季而哀啼。诗人抬头仰望天空,心中充满了对远方佳人的深切思念。 - 赏析:这句诗通过自然界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距离的遥远。鹧鸪的鸣叫成为了一个象征
注释: 国香:指兰。 翠巉岩:青翠陡峭的山崖。 玉露寒:形容兰花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开放,洁白如玉,清冷如霜。 楚佩:楚国的佩饰。这里指诗人自己。 可怜:可惜。 湘南:指湖南省南部地区,这里代指湖南。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兰为题,通过对兰的生长环境、生长状态以及与诗人的关系进行描写,表达了对兰的喜爱之情。 首句“国香散落翠巉岩”,诗人以“国香”二字点明了兰的特性
【解析】 “棘针”是“荆棘”的通假字,“繁秽”是草木茂盛的意思。全诗的意思是:我正在采摘幽深的花丛中生长的兰草,荆棘刺破了我的衣裳;呼唤仆人将茂密的杂草剪去,只让两袖怀揣兰花的芳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山野间采兰的情景。 【答案】 诗句释义: 我正在采摘幽深的花丛中生长的兰草。 荆棘刺破了我的衣裳。 呼唤仆人将茂密的杂草剪去,只让两袖怀揣兰花的芳香。 译文: 我正在采摘幽深的花丛中生长的兰草
【注释】崔嵬:高峻。因:因为。兹:这,指兰花。君子堂:指文人雅士的书房。 【赏析】此诗以兰自喻。首句“卷石何崔嵬”用典出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卷石”比喻自己文思如山。次句“幽兰自有芳”,意即作者有才能而不为世俗所知,正如幽兰不与众芳争艳。第三句“因兹笔端好”,意为由于自己的才华而受到赏识。尾联“重上君子堂”则暗含着作者虽被赏识,仍谦虚地称自己是小草,是“小人”
“幽兰蕴奇芬,绿竹秀空碧。岁晏将如何?君子介如石。”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刘璟所作,题为《题兰》之一。全诗如下: 幽兰蕴奇芬,绿竹秀空碧。 岁晏将如何,君子介如石。 诗意解读: 1. 幽兰与君子: - 幽兰:象征着高洁、清雅的品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兰花常常代表着君子的品性。 - 君子:指的是有道德修养和高尚情操的人。这里的“君子”用来形容品德高尚之人,他们像岩石一样坚定不移。 - 君子之德
【题解】 兰,香草名。古人认为兰花是高洁的君子的象征。此诗借咏兰以自喻。诗人在幽谷长芳蕙、山林栖道心的环境下,独有高世士,可以为知音,表达了自己清高不群、不求人知的志趣和情操。《文镜秘府论·四六》说:“夫文章之体,标举精微,理偶玄拔;善则泉流,恶则山立;默而含宝,名象必显。”本篇就是“善”的佳作。 【注释】 1. 题:写在屏风上的字句,这里指题咏。 2. 兰:香花的一种。 3. 幽谷长芳蕙
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原文: ``` 题兰 奕奕朱英润,娟娟翠叶长。 虚堂秋夜永,解佩忽闻香。 ``` 我们对每一句进行逐句释义: 1. “奕奕朱英润”:这里的“奕奕”形容兰花颜色鲜艳,光彩照人,而“朱英”指的是红色的花朵,所以整句诗的意思是说兰花的颜色非常鲜艳,就像红色的花朵一样。 2. “娟娟翠叶长”:这里的“娟娟”用来形容兰花叶子的形状和姿态,给人一种优美、柔美的感觉
注释:弹奏不成琴,纳佩可以服。 江上思美人,盈盈秋水绿。 译文:弹不成琴,但可以穿着它(表示怀念)。 江上思绪中,思念的人就像那清澈的秋水一样。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江上思念着远方的人,而那个人也正好在江上。诗人用“援琴不成弹”和“纳佩可以服”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和无奈之情,而“江上思美人,盈盈秋水绿”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江上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人的深深思念。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注释:山上有石头,山谷里有兰花。我思念美人,永远长叹不已。 赏析: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以兰比贤,用山石比恶。诗人以山石为喻,表明自己不与那些卑鄙小人为伍的决心,而对兰则表示倾慕。 全诗采用起兴、转折、承转、收结的结构,先写“山则有石”和“谷则有兰”,然后才写到自己“兹之永叹”,即表达了自己的志趣,也表达了诗人的愤懑之情。 此诗是《诗经》中《国风·周南》的篇名,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怀念故国的诗
【赏析】 此为咏兰诗。兰,香草也。翠羽,即翠羽之花;翘翘紫蕤,即翘翘之叶。奕奕,形容花叶茂盛的样子。何以求之?即何求之意。山阿水涯,即山隅水畔。言兰生于深山幽谷,生长在水边岸边,其香馥郁,令人神往。全诗以拟人手法写兰,既写出了兰的风姿,又表达了诗人对兰花的赞美之情
【题解】 此诗写兰之高洁,并借咏物寄慨。 “回风”二句,写兰花的芳香和洁白的花瓣。猗猗:随风起伏的样子;皓皓:明亮洁白。 “山中”二句,写幽静的山谷中无人欣赏兰花,而诗人对此感到惋惜。芳草:指香草,此处借指兰花。 【注释】 回风:回旋的风。猗猗:随风起伏的样子。 白石皓皓(hào hào):形容白色的石头晶莹洁白。 山中:指深山幽谷之中。无人:没有观赏者。 念:想。此:这。 芳草:指香草
注释: 在深林的幽深处,闻到兰香。 怎样才能得到兰花的佩饰,穿上芙蓉般绚丽的衣服呢? 译文: 在深林的幽深处,闻到兰香。 怎样才能得到兰花的佩饰,穿上芙蓉般绚丽的衣服呢?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兰香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首句“深林之幽,式闻其香”,描绘了深林中的宁静与和谐,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静谧之地,闻到兰香。第二句“安得佩之,蓉裾芰裳”,则表达了诗人对获得兰花佩饰
注释: 题兰:题写兰花。 溪寺:山中的寺庙。 曾栽:曾经种植。 紫茎绿叶领春风:紫色的花朵和绿色的叶子在春天里引领着风。 萧艾过三尺:萧艾,一种植物,这里指代岁月。 白首看图似梦中:到了晚年,看到画中的兰花就像在梦中一样。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兰花为对象,通过对其生长环境和形态变化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无常、时光流转的感慨。 首句“溪寺曾栽数十丛”
注释:佳人喜欢写作描绘湘妃佩的诗句,千载以来仍然保持着翰墨的香气。昨晚春风穿过幽静的山谷,在悬崖高处显得更加长久。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佳人在春风中写诗的场景。首先,诗人赞美了佳人的才华和气质,认为她擅长书写描写湘妃佩的诗句,这些诗句千年来仍然散发着翰墨的香气,令人赞叹不已。接着,诗人描述了昨晚春风穿过幽静的山谷的情景,以及在悬崖高处写诗时的感觉。风吹过山谷,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注释】懿:美。芳兰:即兰草,此处指兰花。在彼岩阿:在高山岩石间。佩:佩戴。为:助词,无义。带:系在身上。怀哉:怀念啊。九歌:古代楚地民间歌曲的名称。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怀古的抒情诗。开头二句写诗人看到山中生长着美丽的兰草,便想起了古人对它的赞美,于是把兰草作为佩饰,又把它系在身上,以抒发自己的怀旧之情
【注释】 题:题咏。兰:兰花,这里指君子。 芳馨:芳香。岩谷:山间幽静之处。自与众卉异:自与众不同,独自芬芳馥郁。 必:必然。君子人:贤良之人。金兰契:结为生死之交的盟约,比喻朋友关系。 【译文】 兰在山中幽静处生长,它自有不同于其他草木的芳香; 它必定是与贤良之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起缔结了生死不渝的盟约。 【赏析】 这首诗通过写兰,表现了志士仁人高洁的品质和坚贞不屈的精神。首句“芳馨在岩谷”
注释: 我家住近东山麓,清露兰丛如膏沐。——我家靠近东山脚下,清晨的露水沾湿了兰花丛中的花叶(清露兰丛如膏沐)。 好风披拂来深林,香气袭人端可掬。——阵阵好风吹过幽深的树林,花香扑鼻令人忍不住伸手去捧起(香气袭人端可掬)。 我今游宦已多年,回首故山想芳躅。——我已经在外为官多年了(我今游宦已多年),每当想到家乡的山岭便思念故乡的美景(回首故山想芳躅)。 可堪原野草连天,蒿艾蓬萧满人目
注释:在楚地的苑中,春风暗转,让人魂不守舍。江蓠从此怨王孙。九歌不尽当时情意,又重新弹琴吟咏,抒发心中的感慨。 赏析:这首诗以兰为题,借兰花来比喻自己。首句描绘了一幅楚地风光图,春风吹拂下,兰草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心声。然而,在这美丽的景色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悲伤和怨恨之情。第二句进一步表达了这种情感,江蓠(一种植物,常用来象征离别的人或事)从此开始怨怪王孙(即王公贵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题兰》。全诗描绘了兰花幽静、芬芳的景象,以及诗人对兰的品质的赞赏和怀念。 诗句释义: 空林阒无人,爱此幽草芳。 光风泛丛绿,猗猗烟叶长。 执衽撷其英,露气袭襟裳。 缅怀纫佩者,千载那能忘。 白石生深林,托根有丛芳。 幽艳间深翠,清风任披扬。 萧艾谁与群,不能化其臧。 却笑桃李花,冶丽争春阳。 译文: 在空荡的树林里,没有人声,只有我被这幽静的小草所吸引。
诗句释义: - 炎夏悠悠白昼长,空斋睡起拂匡床。 - “炎夏”:指炎热的夏季。 - “悠悠”:形容时间很长或很悠闲。 - “空斋”:空寂的书房。 - “睡起”:从午睡中醒来。 - “拂匡床”:用扇子轻轻拍动床沿。 - 不须甲煎添金鸭,气泛崇兰满几香。 - “甲煎”:这里可能指的是用香料制作的甲煎(一种调味品)。 - “金鸭”:可能指的是用金制作的鸭子形的小容器,用来盛放香料。 - “崇兰”
注释:乱吐红芽破碧苔,空山生小远蒿莱。 虽然没有桃花李花的春风面,但也会有一天声名显赫的御史台。 结佩未须湘水去,掬香都入砚池来。 移将九畹神仙种,叶叶花花笔底开。 译文: 题兰 乱吐红芽破碧苔,空山生小远蒿莱。 虽然没有桃花李花的春风面,但也会有一天声名显赫的御史台。 结佩未须湘水去,掬香都入砚池来。 移将九畹神仙种,叶叶花花笔底开。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兰花生长环境的诗
注释: 空谷自古今,何忧伍众草。 惠然来清风,幽香在怀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兰花为题材,通过“空谷”与“群芳”的对比,赞美了兰花的高洁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清雅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句“空谷自古今”,描绘了兰花生长在深山幽谷之中的情景。这里的“空谷”既指自然环境,也象征着人的内心世界。诗人以“自古今”三字,强调了兰花的永恒不变和高贵品质,暗示了它历经风雨、傲骨铮铮的形象。
【注释】 习习:轻风的样子。 猗兰操后:指《猗兰操》。猗兰:《诗经》篇名,汉末蔡邕所做,是一篇抒发怀才不遇的哀怨之情的诗。 灵均:指屈原,字原。 【赏析】 此诗首二句写诗人在空谷中,春风习习,满目春光,但因他生性高洁而不愿与世争宠,所以“等闲”不惹“氛尘”,即不与俗物为伍。三、四两句点题,指出只有屈原能理解他这种超然的态度。全诗以咏史抒情为主,寓有身世之感
注释: 习习东风空谷春,等闲原不惹氛尘。 习习东风吹过山谷,带来春天的气息,但那原野并不因此而沾染尘埃。 猗兰操后谁相识,祇有灵均是解人。 在《猗兰操》之后,又有谁能与我相识呢?只有屈原能理解我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屈原的追忆和思念。诗人通过回忆与屈原的交往,表达了对屈原深沉的怀念之情。 首句“习习东风空谷春”描绘了一幅宁静、生机勃勃的画面。东风拂过山谷,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君子之道,闇然日章。 蕙兰之质,有风则香。 草木培植,格物知详。 飞潜动静,各有攸藏。 秉精天地,青紫芬芳。 产自松岛,移根草堂。 译文: 君子的道义,虽然默默无闻但却日益彰显光辉。 蕙兰的素质,一旦遇到春风就会散发出香气。 草木经过培养,就能明白其生长的道理。 飞鸟和昆虫,都有各自栖息的环境。 掌握精髓于天地之间,就能享受到青松翠竹的美好。 兰花生长于松岛,移植到草堂也能繁茂生息。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