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籍丧秦火,馀烬昔褒崇。
岂系今古文,区区争异同。
常怪经生家,淫词助之攻。
厚颜托师承,排击称名通。
斋中读书十二首
介绍
《斋中读书十二首》是一首由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创作的五言律诗。
谢灵运的这首诗作《斋中读书十二首》以简洁的笔触,通过纵向的历史展开形式,讲述了从过去到现在的经历与感受。该诗不仅展现了谢灵运个人的生活轨迹和情感变化,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动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相关推荐
注释: 六籍:儒家的经书,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 丧秦火:秦朝焚书坑儒,导致许多书籍被毁,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事件。 馀烬昔褒崇:过去的学者们曾经因为这些残存的书籍而受到尊崇。 岂系今古文:现在的学者们却认为,这些残存的书籍与今天流行的古文不同。 区区争异同:他们之间为了争夺学术地位而争论不休。 淫词:指那些华而不实、浮夸不实的词句。 助之攻:助长他们的攻击行为
谢灵运的《斋中读书十二首》是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思考。以下是这首诗及其赏析: - 第一首诗:古人引旧言,字句多出入。何独墨子书,字字皆剿袭。 这句表明了作者对于古代文献的引用和解读,以及墨子书中字句的过度模仿现象。 - 第二首至第六首:分别讨论了尚书、周易、毛诗、礼记等古代经典,指出了其中的问题如随意增删、不合时宜的言论等。 这些部分揭示了作者对这些古代文献的批判态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内容为左氏(即《左传》)引述的夏书多属于大禹谟的言论,他认为论人应当引用夏朝的言论,论书则应当引用虞朝的言论。他批评征南(即陈子昂)在考证时,没有认真审查,就轻易否定了夏书的存在,还用逸史来搪塞,指责那些以简陋儒者自居的人。最后一句表示对这种无根据的议论的不满,认为这种做法是荒谬的。 注释: - 斋中读书十二首:指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斋室中阅读书籍并写下的十二首诗。
【注释】 斋中读书十二首 梅赜伪古文,在传不在书。 梅赜所伪造的古文经,是作为经典而流传下来的,而不是真正的古文经。 岂其孔传伪,古训亦子虚。 难道孔子传授的经典也是伪造的吗?古代的经典教导也是假的吗? 汉家贵师承,陋习久不除。 汉代崇尚尊祖重师的传统,但陋习长久以来一直没有除去。 伏生口授外,轻慢孔壁储。 伏生口授的古文,被一些人轻视并随意改动,对孔壁的藏本也不够尊重。 发原在宣圣,逐未忘厥初
注释: - 斋中读书十二首这是一组以读书为主题的诗,共十二首。 - 全诗三百篇,蔽以无邪思 意思是说,所有的诗歌都是没有邪恶思想的。 - 新安违卜序,乃有淫奔词 新安县违反了占卜的规律,出现了淫乱和奔逃的词句。 - 再传及王柏,诞妄尤不支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首诗再次传到王柏那里后,他的言论更加荒唐可笑。 - 删替死麇篇,二南蒙诟訾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删除了一些无用的诗歌
【注释】 春秋明大伦:在《春秋》中阐明了“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 诛乱贼:诛,杀;乱,乱臣;贼,贼子。指诛除乱臣贼子。 公羊今文家:公羊学是今文经学之一派,今文经学认为孔子作《春秋》,以尊王攘夷为旨意,而公羊高、董仲舒等学者则发挥此意,把《春秋》视为一部“断烂朝报”。 荧惑:星名,火星。这里借指乱世。 蔡仲出君事:蔡仲是鲁国人,曾参与定国策,后因与季氏斗争失败而逃亡齐国。 乃曰姑舍是
【诗句释义】 这首诗是作者在斋中读书时所写下的,内容主要是对一些读书人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对历史的理解和看法。 【译文】 左氏传春秋,道在阐经旨。 鲁事并称我,灼然为鲁史。 巧言并足恭,实同圣人耻。 宋儒好异说,乃曰彼非是。 别有古闻人,名同偶然耳。 彼实羞巧言,胡更巧言拟。 不知史官例,据实以为纪。 载笔详辞令,何用辨臧否。 禹鼎铸神奸,岂为心所喜。 彼云古闻人,当为何代士。 既非冥漠君
斋中读书十二首(其九) 大易本人事,百端慎厥初。 扶阳而抑阴,此意诚不虚。 阳极亢有悔,道在损有馀。 穆姜遇随卦,四德不敢居。 南蒯占黄裳,终嫌不相如。 大要戒占险,庶令幸心祛。 荒荒秦汉后,遂成卜筮书。 注释: 1. 大易本人事 - “大易”在这里指《周易》这一古代经典书籍。“本人事”表明了作者对《周易》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2. 百端慎厥初 - “百端”表示各种事情或问题
斋中读书十二首 孔门遗泽,孟荀之学 孔门既散处,遗泽在孟荀。言性别善恶,务在觉斯民。于善返其故,于恶当自新。异流本同源,不孤必有邻。私淑在曾氏,各极醇乎醇。世传荀卿书,苦无明眼人。审定非十子,卓哉王应麟。 释义:孔子的门徒遍布各地,他们的教诲和影响一直流传到战国时期的荀况。孔子和荀子的学说强调区分善恶,致力于唤醒民众。对于善良的行为要追溯其根源,对于不良的行为要改正错误。他们的思想虽然不同
《斋中读书十二首》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组诗作品。此诗为其中的第四首,诗人在此诗中抒发了自己读书时对文字的理解与感悟。 译文: 读书时要重视识字,这样才不会望文训(望文而生义)。 不显明的事物就是丕显明的事物,诗歌的含义岂能乱了序。 书中说到戎殷,一衣和音近。 古书多假借字,这种例子不用问。 寻找路途要追求鄦君,也许不会很为难。 赏析: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理解和态度。他认为读书首先要注重识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内容主要是对古代文字学的一些探讨。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鄦书十二辰,于已训为止。 鄦(yú)是地名,这里指古代的鄦国,鄦国的十二辰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历法系统。于已训为止,即在已经停止的情况下进行解释。 此即已止字,反已乃为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个“止”字就是一个已经停止的意思。反己就是反过来思考自己,即从自己出发去理解事物。 古文以同台,女台是为始。
诗句 1 礼失求诸野 - 指在礼仪制度崩溃时,人们寻求其他途径来解决问题,可能意味着在面对困难时,需要从其他文化或传统中寻找解决办法。 2. 字亦有文之 - 强调文字的重要性,即使是最基础的符号或文字也是文明的象征。 3. 古文甲为十 - 提到古文中的甲字写作“十”,可能是在讨论字形与数字的关系,也可能是在探讨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4. 来音古如累 - 用“累”字来形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