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欬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
黄帝内经 · 素问 · 调经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帝内经 · 素问 · 调经论》简介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其中,《素问·调经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调节身体的气血来治疗疾病。
黄帝是古代神话中的天帝,而《黄帝内经》实际上是由许多古代医师共同完成的医疗理论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总结。在这本著作中,黄帝和岐伯之间展开了一次深入的对话,讨论了关于疾病的成因、症状、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等多方面问题。
调经论作为《黄帝内经》中的一个重要篇章,主要探讨了女性生理周期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关系。这一部分不仅涉及到女性的健康问题,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识和期待。
《黄帝内经》的这些内容,对于后世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的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我们依然可以从《黄帝内经》中汲取智慧,了解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同时也为我们自己的健康提供指导。通过对这部经典文献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理论,以期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领域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