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高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登高”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习俗。它指的是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进行登高活动,这一习俗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特别是在长安地区。以下是对“九日登高”的相关介绍:

  1. 起源与历史背景
  • 起源:据《西京杂记》记载,古代人们在九月九日这一天会佩戴茱萸、食用蓬饵以及饮用菊花酒,以此来祈求长寿。
  • 历史发展:重阳节的活动从汉初开始逐渐兴起,到了唐代,这一传统达到了鼎盛时期,长安人最喜前往城东南的乐游原进行登高活动。
  1. 文化意义
  • 节日习俗:登高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活动,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追求。人们通过攀登高山来感受自然的壮阔和生命的活力。
  • 文人雅集:历代文人墨客常在重阳节举行诗会,吟咏登高之作,表达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展望。
  1. 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 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这是杜牧七律中的经典之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这首诗至今仍受到后世文人的追和与传颂。
  • 王昌龄的《九日登高》:王昌龄的这首作品同样描写了唐代重阳节的登高活动,展现了唐代文人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风格。

“九日登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习俗,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通过对这一传统习俗的传承与发扬,不仅能够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还能够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注解

皇州:帝都,京城。

霁景:雨后晴明的景色。

谩说:犹休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