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
何人书破蒲葵扇,记着南塘移树时。
即目
介绍
。
《即目》是清代诗人黄遵宪的诗作,全诗共四句:
即目
春归无迹也随人去,
秋来有影还相寻。
不须更觅西山月,
自有华灯照酒杯。
此诗通过描绘春天和秋天交替时自然景象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季节变换的独特感受。首句“春归无迹也随人去”,写出了春天的短暂与消失,以及人们在春末夏初之际匆匆离去的情景;次句“秋来有影还相寻”则表现了秋季的到来和它的回归,带来了一片金黄和丰收的气息。
第三句“不须更觅西山月”,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典故,“西山月”在这里象征着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作者认为不必为寻找月亮的踪迹而烦恼,因为人生中的美好时光总会如期到来,就像那轮明月一样自然、
注解
这首诗的题目也作“即日”。姚培谦日:“煎茶、着棋、书扇,是南塘移树时一日事,故题曰《即日》。”冯浩、张采田系本篇于大中三年。时商隐在长安。
面:对。
曲池:即曲江池。
书破蒲葵扇:姚宽注:“蒲葵,棕榈也。《续晋阳秋》:‘谢太傅(安)乡人有罢中宿县,诣安,安问归资,答曰:唯有五万蒲葵扇。安乃取其中者执之,其价数倍。’又‘王羲之见老姥持六角扇卖之,因书其扇各五字,老姥初有难色,羲之谓曰:但云右军书,以求百金。姥从之,人竟买之。’乃二事误用也。”实系合用二事。书破,写了、写就。
南塘:即慈恩寺南池。
相关推荐
《即目》是一首描绘日常生活的小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及注释: 1. 小鼎煎茶面曲池: 使用小鼎来煮茶,让茶水在曲折的池塘中流淌。这里的“曲池”可能指的是一个有弯曲形状的池塘,小鼎在煮茶的过程中,茶水顺着池塘流动,形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2. 白须道士竹间棋: 一位白发苍苍的道士在竹子中间下棋,这个场景描绘出了一种悠闲自在的氛围。道士在下棋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译文,以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 1. 即目:指眼前的景象或事物。 2. 地宽楼已迥(地阔楼高,视野开阔):形容景色开阔,楼阁高耸入云。 3. 人更迥于楼:表示人物在高处显得更加遥远。 4. 细意经春物(细心品味春天万物的变化):细致地体会春天的景物变化。 5. 伤酲属暮愁(因酒后感到不适而产生黄昏时分的忧愁)
逐句释义及赏析: 1. 自笑腾腾者,非憨又不狂。 - 自嘲地笑自己像一团滚动的热气,既不愚笨也不疯狂。 - “腾腾”形容气态轻快,活泼的样子。 - 表达了自我调侃与轻松的态度。 2. 何为跧似鼠,而复怯于獐。 - 为什么像老鼠一样蜷缩(比喻胆小或自卑),却又比獐子还胆小。 - “跧”指蜷缩,“怯”表示胆小。 - 暗示了某种内心的矛盾与不安。 3. 落拓无生计,伶俜恋酒乡。 -
即目 万古离怀憎物色,几生愁绪溺风光。 废城沃土肥春草,野渡空船荡夕阳。 倚道向人多脉脉,为情因酒易伥伥。 宦途弃掷须甘分,回避红尘是所长。 注释: 即目:即目所见。 万古离怀憎物色,几生愁绪溺风光。 万古:指千年以上的时间,表示时间悠久。 离怀:离别之情。 憎物色:憎恨自然景色。 几生:多少生。 愁绪:忧愁的心情。 溺风光:沉溺于自然景色之中。 废城:废弃的城市。 沃土:肥沃的土地。 肥春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下面是每句的译文和注释: 1. 即目动非求进静非禅,咋舌吞声过十年。(译文)转眼间,动不是寻求进步静也不是出家为僧,惊讶得张大了嘴巴,吞下了声音,已经过去了十年。 注释)"即目"指转眼间,也就是一眨眼的时间,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动非求进静非禅"指的是人不能因为追求进取就变得浮躁,也不能因为出家就变得沉默寡言;"咋舌吞声过十年"指的是惊讶地张大嘴巴,吞下声音
即目 书墙暗记移花日,洗瓮先知酝酒期。 须信闲人有忙事,早来冲雨觅渔师。 注释: 1. 书墙暗记移花日:在墙上写下记录,暗示要移栽花卉的时间。 2. 洗瓮先知酝酒期:在清洗酒瓮之前就知道要酿酒了。这里的“酝酒期”是指酿酒的日期。 3. 须信闲人有忙事:相信那些看似闲适的人其实也有很多事情要做。 4. 早来冲雨觅渔师:早上冒雨去找渔夫学习捕鱼。这里的“渔师”是指在河边或湖边捕鱼的人。 赏析:
注释: 偶然看树过平桥,老尽墙边杞术苗。 老尽指的是枯萎、衰老,形容树木随着年岁增长而逐渐枯萎,这里用来比喻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老,表现出生命的脆弱和易逝。墙边杞术苗,指在墙边的枸杞树苗,这里用“杞术”来比喻那些被时光遗忘的人或事物。 不分蛛丝与蜗壳,也随残照集芳条。 蛛丝与蜗壳,指蜘蛛网和蜗牛壳,这里用它们来比喻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与“杞术苗”相比,它们显得更加微不足道。残照集芳条
即目 荷花的茎梢菱蔓织成横塘,似玉的鵁鶄在水面上飞掠。 奇怪啊,青翠的雨中插秧,暮寒清切,水中飘荡着栀子的花香。 注释: 即目:眼前所见。 藕梢:指莲花的茎和叶,嫩绿而长。 菱蔓:指浮在水面上的水生植物,形状像蔓草。 属玉鵁鶄:形容鶄鸟洁白如玉。属,通“贮”。鵁、鶄都是水鸟名。 度渺茫:飞过一片茫茫的水天之间。 可怪:奇怪。 插秧:指在水田里插秧,是农活。 青雨:细雨。 暮寒:傍晚时分的寒冷。
即目 李径阴森接翠畴,押帘风日澹清秋。 晚乌藏柳栖残照,远燕伤风失故楼。 星汉经年虽可望,云波千叠不缄愁。 平居革带频移孔,谁问无憀沈隐侯。 注释: 即目:眼前所见。即目:眼前所见的景象。 李径:李姓家族的庭院、园林。径,小路。 阴森:阴暗、阴沉的样子。 接翠畴:绿草成堆。 押帘风日澹清秋:风吹着帘子,阳光明媚,秋天清新宜人。押,关闭。帘,门帘。 晚乌:傍晚时的乌鸦(乌鸦在黄昏时归巢)。 栖残照
【注释】 即目:眼前所见。萧条:凄凉、冷落。晦:昏暗不明。时见一舟行,蒙蒙水云外:不时见到一只小船从水云之中驶过。 【赏析】 诗题“即目”,点明所咏为眼前景物,是即景感怀之作。首句“萧条秋雨夕”写景,点染出一片萧瑟、凄冷的秋夜气氛。次句“苍茫楚江晦”写意,以“苍茫”二字写出楚江之广袤无涯,又用“晦”字形容天色之昏暗不明,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怅惘。 三、四句“时见一舟行,蒙蒙水云外”,写眼前景
【注释】 万笏尖中:指山峰。笏,古代官帽的顶端。万笏尖中,形容峰林耸立、层峦叠嶂。 渐成:渐渐形成。 云从下界生:指瀑布从山脚下流下来。 罗列儿孙:形容群山排列得有条理。 识名:知道名字。 【赏析】 “即目”是说诗人面对眼前景色,即景吟咏。首联写近景,远看山峰尖削而高峻,走近又平缓如削去;颔联写近景,诗人身在诸天相接之处,却惊异从下界生出的瀑布;颈联写近景,飞瀑正施千障雨,斜阳先放一峰晴
【注释】: 碧涧银流水石舂(zhōnɡ):溪水在石头上冲刷,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舂:打击声。 悬崖倒挂两三松:山崖上生长着两三棵松树,松枝垂挂在峭壁上。 半岩应有人家住:山半腰有人家居住。家:这里指房屋。 一缕炊烟上远峰:一缕炊烟从山脚下缓缓升起,飘向远处的山峰。 赏析: 这首诗写景,但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诗人以“碧涧”、“银流”、“石舂”、“悬崖”、“松”、“炊烟”等意象
诗句解读: 1. 几树花开红玛瑙:描述的是树木上花朵的颜色和状态。"几树"表示有几棵,"花开"指的是花朵开放,"红玛瑙"则形容花朵色彩鲜艳如同红色的玛瑙宝石。 2. 数家人住绿珊瑚:这句诗描绘了居民的住所。"数家人"指代有几家人家,"绿珊瑚"通常指代坚固而美丽的住宅,用来形容房屋坚固且颜色如珊瑚般翠绿。 3. 枝头好鸟如相识:此句表达了鸟儿对人的熟悉感。"枝头"指的是树枝上
【注释】 即目:眼前所见。 秋空:秋天的天空(天空中)。 散:分散、消散。 晚霞:傍晚出现的云朵,颜色红艳如火。 激激:泉水奔腾声。 响溪沙:水声激石发出的声音。 落日:太阳落山。 行人:过路的人。 白遍野:遍布原野。 荞麦花:一种植物,其果实可食,花朵亦可入药。 【译文】 雨停后天高气爽,晚霞满天。清泉水在山涧中跳跃溅起水花。荒原上只有几个行走的人影。满地的荞麦花,一望无际。 【赏析】
【注释】 即目:眼前所见。薜萝:薜荔、女萝,都是蔓生植物。无恙:没有受到损伤。屋三间:指诗人所住茅屋。白帝:指杜甫。白帝城是唐时夔州(今四川奉节一带)的治所,杜甫曾在此地居住并作诗。寒深:深秋时节天气寒冷。花渐删:花儿凋谢了。东篱:东篱下,指菊花。沽酒地:卖酒的地方。西风红树:西风吹过红叶树。露秋山:秋天的山被露水打湿后,颜色更加苍翠。 【赏析】 《即目》是杜甫晚年流寓成都草堂期间所作的一首七绝
注释:眼前的景色是嘉平月,霜轻草木未受摧折。岩花盛开自是好,但不可只开放疏梅。 赏析:此诗写景有层次感,由远及近、由外及内。首句点明时节为“即目”,即眼前所见。次句写近景,“已”字见出时间之久,“霜”字点出季节之寒。“轻”字状出霜之不重,草木犹得生机。“未摧”二字写出了草木的顽强,也暗示出诗人的坚韧不拔。三句写岩花,“岩花”即山花,“自”字写出了它的自然、野趣。“好”字赞美了它的美丽
【注释】即目:眼前所见。山家:山村人家。黄蛱蝶:指蝴蝶的一种,体色黄色带有黑色斑点。野棉:指棉花。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一幅秋日山村的美景图。首句写诗人在山家闲看,只见秋天的景色已经来到了山家。次句写山家周围有几条小溪流过,溪边长着绿树,树上栖息着黄蛱蝶。后两句写诗人正在观赏这美丽的景色时,突然听到黄蛱蝶惊飞起来的声音,原来他看见有人来了,就急忙飞入旁边的野棉花丛中躲藏起来了。全诗通过景物描写
【注释】 即目:眼前的景色。 野水吞桥争赴壑,晴云夺路乱趋山:野水流到桥下要争先奔向深渊,晴天的云从路中抢着飞向高山。 雨馀好景凭谁写,画意诗情满目间:雨后美丽的景色,该由谁来描绘呢?画中的意境和诗情,弥漫在四周。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历名山胜地时,对美景的赞美之情。前两句描写了山野中溪水奔涌、云雾缭绕的景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即目 苍茫平皋路,停鞭四望馀。 乾沙疑积雪,古道半成渠。 秋思闻蝉后,人家剥枣初。 泠然风乍过,残暑巳全除。 注释: 1. 苍茫平皋路:形容道路辽阔、平坦,如同无边无际的平原。 皋,大泽名,在今安徽蒙城东南。 2. 停鞭四望馀:停下马鞭,四处张望。 馀,剩余。 3. 乾沙疑积雪:干涸的沙地仿佛覆盖了一层雪。 乾,干燥。 4. 古道半成渠:古老的道路一半已经变成了水渠。 古道,指历史悠久的道路。
【解析】 此诗前两句写眼前所见,后两句为想象中的景象。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其一:即目木芙蓉发江之滨,镜中溪女明妆新。 译文:眼前的木芙蓉花开在江边,映照着溪女的容颜如镜般清澈美丽。 注释:①即目:眼前所见(景色)。②木芙蓉:一种花名,又称芙蓉、芙蕖。③发:盛开。④镜中溪女:形容溪女的容颜像镜子中的倒影一样美丽。⑤明妆:指梳妆打扮,这里指女子的妆容。 赏析
【注释】 即目:眼前所见。 烟外风翻数点鸦,板墙欹处夕阳斜。 板墙:指低矮的墙。欹(qī)处:倾斜的样子。 空庭客去闭门晚,零落一堆红豆花。 空庭:空寂的庭院。 客去:客人离去。闭门:关上门窗。 赏析: 这首诗是写秋日黄昏的景象。首两句写景,以几声归雁、斜阳和几点残鸦构成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诗人凄凉孤寂的心情。第三句写诗人在庭院中独坐,门关得紧,不见外人来往。最后一句写庭中的红豆花开了满地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先通读全诗,把握其情感,然后逐句分析,注意从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句,最后点明主旨,并联系写作背景作答. 第一首是即目之作,写诗人坐北窗之下,观察窗外的景色. “北窗坐长昼”:指诗人在北窗下久坐(“坐”字有实义),时间很长.这里既写出了诗人对时间的珍惜,又表现出他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即目”是说眼前的景物,诗人用“坐”这个动词
诗句释义 1 遥程无计可停轩:此句表达出诗人在旅途中无法找到合适的地方停留的无奈与辛酸。"遥程"指的是遥远的旅程,"无计可停轩"则说明由于种种原因,暂时找不到可以停下休息的地方。"轩"通常指的是房屋的阳台或窗户,这里可能暗指诗人的住所。 2. 暮景苍苍野色繁:这句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的自然景象,"暮景"指的是夕阳西下的景象,而"苍苍"则形容天空的颜色,增添了一种苍老而宁静的氛围
逐句释义及注释: 1. 水落渔翁结网初,只贪竭泽肯留馀? —— 水退时,渔人开始收拾捕鱼的网。他贪图捕捞到最后的鱼,不愿意放弃任何一条。 - 水落:水位下降,水面变浅。 - 渔翁:此处指钓鱼的人或渔民。 - 结网初:开始整理和准备捕鱼工具。 - 只贪竭泽:意为只贪图眼前的小利,不愿放弃任何机会。 - 肯留馀:愿意保留一些剩下的鱼。 2. 鸬鹚鸂鶒且群避,勿与此翁争此鱼。 —— 鸬鹚(nú
注释:眼前所见是真实的情感体物知,鹤粮可能被窃走,鹤因饥而啼。青田谁能供给我饲料和粮食? 赏析:本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艰辛、世事艰难的感慨,同时流露出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释义】:眼前所见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的诗,描绘了作者眼前的美景。诗人以“即目”为题,意指眼前的景色令他心旷神怡。他看到月亮像轩辕黄帝的镜子一样明亮,山上如玉的镜台一样清澈。这两句诗通过比喻手法,将月亮和山比作了明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诗:“足寄千秋兴,何须计往来”
【注释】 即目:放眼远望。 萧条:冷落、寂寞。 苍茫:迷蒙模糊,形容天色昏暗不明。 楚江:指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江水,因楚国曾在这里建立都城,故称。 晦:天暗。 蒙蒙(méng méng):形容雨雾笼罩。 【译文】 眼前所见秋雨潇湘,黄昏时楚江笼罩着一片暗淡景象。不时地看见一叶扁舟,在迷茫的烟云外缓缓驶过。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所见之景和所感之情。首句“萧条”二字用得极为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