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檐春燕须同宿,兰浦双鸳肯独飞。
长恨桃源诸女伴,等闲花里送郎归。
寄怀
介绍
。
我不会作诗,也无多才艺,
只爱吟哦两三篇旧词。
这几句是《寄怀》中的诗句。
“寄怀”是一首古风诗歌,作者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表达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人物形象以及内心感受来抒发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平实而富有韵味,通过对季节变换、山川草木等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整首诗歌没有明确的主题或情节发展,而是以一种较为抽象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于友情和离别的深刻感受。通过”寄怀”这一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封信件或者诗人的内心独白,表达出对远方朋友深深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与孤独感。
总之,《寄怀》这首古风诗歌以其平实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内心的
相关推荐
注释:画檐上的春天的燕子,也要与我同宿。兰浦上的双鸳鸯,难道要独自飞去? 我深深地怨恨那些桃花源中的女伴们,她们轻易地送走我的郎君,让他在花丛中归来。 赏析:这是一首闺怨诗。首句“画檐春燕须同宿”,写诗人与情人相约而未至,春燕依檐而栖,似有等待之意,诗人由此而生相思之愁。第二句写兰浦上双鸳,暗示了诗人对情人的思念之情。第三句是说女子们轻易地送走了她的情人,使他归途中的孤独寂寞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作者对当前社会和政治状况的不满和感慨之作,通过使用象征和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困境的担忧。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1. 总藏心剑事儒风 - 这句话意味着作者的内心隐藏着一把锋利的剑(象征着内心的矛盾和斗争),他同时追求儒家的学问和风度。 2. 大道如今已浑同 - “大道”通常指代真理或正道,而“混同”表示两者已经融为一体,没有区别
注释 1. 有客伤春复怨离:有客人在春天里感到伤怀,同时也因离别而怨愁。 2. 夕阳亭畔草青时:在夕阳下的亭子旁,草地上绿色刚刚出现。 3. 泪从红蜡无由制:泪水无法抑制地流下,无法控制。 4. 肠比朱弦恐更危:内心的痛苦仿佛比红色的琴弦还要危险。 5. 梅向好风惟是笑:梅花在温暖的风中只是微笑。 6. 柳因微雨不胜垂:柳树因为细雨而不能下垂。 7. 双溪未去饶归梦:双溪还未走远
寄怀 衣冠不忍坠家声,风雨潇潇鸡自鸣。 身似孤蓬随地转,家无长物带书行。 荒凉松竹乡心外,淡薄齑盐世味轻。 幸有田畴堪料理,何如买犊且归耕。 注释与赏析: 1. 衣冠不忍坠家声 - 衣冠:指穿戴整齐的外表,此处象征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 坠:毁坏、丧失。 - 家声:家族的传统或声誉。 - 译文:我无法忍受自己的行为辱没了祖上留下的名声。 2. 风雨潇潇鸡自鸣 - 风雨
【注释】 寄怀:怀念。董生帷:即董仲舒的帷帐。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儒学大师,以“天人感应”为学说核心,著有《春秋繁露》等书。《汉书·董仲舒传》载:汉武帝时,董仲舒上书说:“古之王者知天地之情,故攻取如争地,劳谦如竞城。今则不然,土地广大而民众安养焉,自乐耳!攻取如此而恬然,苟且如此而自安,非天之所趋也,尚何王事之有?今夫上好取予,而臣尽规谏,此亡秦之所以亡天下者也;其势不得不变
寄怀 图上追三笑,诗中寄七哀。 孤栖非绝物,多难亦成才。 岁俭米生竹,春寒衣上苔。 不知辽海客,化鹤几时回。 译文: 在这幅地图上看过去与诸葛亮的三次会面, 在诗中寄托着我对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的哀思。 独自栖息并非孤独,历经困难也能成为有才能的人。 年年岁岁因缺少粮食而种出竹子,春天寒冷时衣服上长满了青苔。 不知道远在辽东海边的友人,何时能像仙人一样回到故乡。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注释】 “予生背时性孤僻”:我的一生命运不济,性情孤僻。 “自信已道轻浮名”:我自信自己已经淡泊名利。 “中途失计被簪绂”:在仕途中突然失去了机会。 “目睹荣辱心潜惊”:目睹荣华富贵而内心惊恐。 “虽从鹓鸾共班序”:虽然跟随文官和武将一起位列朝班。 “常恐青蝇微有声”:常常担心小人造谣诽谤。 “清风满壑石田在”:清风吹过山间,岩石上的稻田依然存在。 “终谢吾君甘退耕”
寄怀 风雨知何夕,干戈寄此身。 青灯少年梦,白发异乡春。 水驿逢花使,丹田守谷神。 行窝随处乐,聊自得吾真。 注释: 1. 风雨知何夕:意为风雨的夜晚何时到来,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岁月沧桑的感慨。 2. 干戈寄此身:意为将武器与身体一同寄托于远方,意味着身处异地,无法回家或远离战乱。 3. 青灯少年梦:形容少年时期充满梦想和希望,而如今却已步入晚年。 4. 白发异乡春:意为在异乡度过的春天
【注释】 一番旧事总成空:一场往事终究成空。 莫使相思梦里逢:不要让相思之情在梦中相遇。 惆怅阳台云共雨:悲伤地想起阳台上的云和雨。 阳台今隔几千重:阳台如今相隔几千里。 【赏析】 《寄怀》一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成名之作,也是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此诗以梦写别,情深意长,凄婉动人。全诗语言明白晓畅,感情细腻委婉,意境优美,构思巧妙,给人以无穷的艺术享受。 “一番旧事总成空”
【注释】 寄怀:即“怀人”,思念朋友。支筇(qiong):拄着手杖,指游山。谁得见:谁能够看到。鹭鸥知:只有鹭鸶和鸥鸟知道。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言志之作。首联写景,颔联叙事,末联抒怀。诗人在雨后初晴的宁静中独自出游,凉生夜时,更觉心旷神怡。此时,他拄着手杖来到郊外,只见一丛丛芦苇,一群群白鹭,它们在水边嬉戏,相互追逐,仿佛在欢迎诗人的到来。而远处那片静谧的湖水,倒映着天光云影
注释: 风声雨滴相骚屑,深山深处应凝雪。 深山中,风声和雨滴滴答作响,深山中,大雪纷纷扬扬。 丰年未虑米如珠,病骨自安衣百结。 丰收之时,不必担心粮食像珍珠一样珍贵;我身体虚弱,但只要能够裹上破旧的布衣,也就足够了。 邻翁墐户行径断,怪我读书声屋彻。 邻居家的门紧闭着,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读书的声音竟然传到了隔壁。 兹时意绪政复佳,欲往寻梅间何阔。 此时此刻,我心中的思绪反而变得更加美好
【注释】 1. 归心:指归隐之心。投林鸟:归巢的鸟儿。挂壁弨(qiào):悬挂在墙上,用来发出声响。 2. 坐处:指读书写作的地方。工夫:功夫,这里指读书作文的技巧。易:简易,平实。以琴消(xiāo):用弹琴来消磨时间,即以乐代劳。 3. 镜里功名事:比喻世俗的名利和功业。不饶:无法容忍或满足。 【赏析】 这是一首写归隐生活的诗。诗人表达了自己厌倦了尘世名利、追求自然宁静生活的愿望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首先看“独上沧江百尺台, 夕阳无数鸟飞回”,意思是:我独自登上了沧江边的百尺高台眺望远方,夕阳下,无数的大雁正归巢。这句写出了诗人登高所见的景色;然后看“寒暄气候随时变, 翻覆人情只自猜”。意思是:气候寒冷或温暖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注释: 佳人:美女。 负红颜:指有才情。 家在白茅渚:家中住在水边,用白茅覆盖的土屋。 独怜形影时:独自欣赏着身影。怜:爱。 东风一延伫:在春风的吹拂中久久地站着。延:延长。伫(zhù):立。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首句“佳人负红颜”,以佳人的美貌来比喻自己的才情,表达了自己对佳人的爱慕之情。第二句“家在白茅渚”,描绘了佳人居住的地方环境,同时也暗示了佳人的身世背景。第三句“独怜形影时”
寄怀 忆昔分携在柳阴,奇山上望桂山岑。 - 回忆过去与朋友分别时的情景,是在柳树成荫的地点,我们一起登上奇山,远眺桂花山上的高耸山峰。 手牵玉藕丝难断,口嚼青茶苦自禁。 - 形容自己握着一根如玉般的藕丝(可能是指一种珍贵的手工艺品),感觉它仿佛难以割舍,同时品尝着清香的青茶,却只能强忍苦涩。 - 注释: 玉藕:指珍贵的藕。 青茶:指未发酵的茶叶,通常颜色偏绿。 -
注释:一盏孤灯照亮了书斋的一角,我正沉浸在深深的离愁之中。那角声吹奏着,月亮被吹落了,而我在梦中飞到了江南,但梦魂却飞不到那里。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夜晚独自思念家乡时的所感。首句“孤灯一点照书龛”描绘了一个孤独的夜晚,作者独自一人坐在书房中,只有一盏孤灯发出微弱的光芒,照亮了他的书桌和书柜。第二句“离思沉沉睡正酣”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他正在享受一个美好的夜晚
寄怀 孤月寒流影,花间露正繁。 美人在天际,清梦隔云轩。 书就逢人后,镫深旧话存。 愁心向今夕,寂寞欲销魂。 注释: 1. 孤月寒流影:孤独的月亮映照着寒冷的流水影子。 2. 花间露正繁:花朵之间露水正旺盛。 3. 美人在天际:美人仿佛在天边,难以触及。 4. 清梦隔云轩:清澈的梦想隔着云彩的轩窗。 5. 书就逢人后:书籍完成后才遇到人。 6. 镫深旧话存:夜晚灯火深处,旧时的话语依然存在。
【注释】 1.夹岸:两岸。垂杨:杨柳,垂柳。卷落花:飘落的花瓣被垂柳卷曲着随风飞舞。 2.咫尺: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天涯:天边。 3.重门:重重的门户。深锁:紧紧关闭着。楼中燕:楼上的燕子。 4.独有:只有。王孙:贵族、王侯之子弟。 【赏析】 《寄怀》是唐代诗人张祜的诗作。此诗以景起兴,借景抒情。首句写春光明媚,垂柳拂动,落花飘舞,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次句写咫尺天涯,春风和煦,却无法亲近
【注释】 蛾眉:代指美丽的女子。骏骨:喻指英俊男子。千金:古代用来形容女子的富贵之家或富有的人家。双丽绝:两个美女都很美丽。一朝随:一旦在一起,即结为夫妻。踌蹰心所重:踌蹰心:犹豫不决的心。所重:所看重。慷慨泪横垂:眼泪纵横流下,因激动而哭。 赏析: 此诗是一首闺怨诗。诗人借对一个女子的怀念,抒写自己的悲欢离合之感,表现了封建社会妇女命运的悲惨。全篇语言平实流畅,情调哀婉凄恻;结构上由景入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要求,然后根据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即可。此诗前四句写景,“朝云不散暮云流”是全诗的首句,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朝云”是早晨的云,因阳光的照射而显得灿烂夺目,像一块巨大的彩色绒毯铺展在天空;“暮云”是傍晚的云,因夕阳的余晖而显得柔和朦胧,像一匹轻纱笼罩着大地。两句一扬一抑,相映成趣
【注释】赋:诗;闺阁:女子的居所。 【赏析】《寄怀》一诗,写征人对妻子闺中思情的怀念和感伤。首句“辛苦赋从征”,是征人对战争生活的概括,说明自己远离家乡,远赴边疆,为国征战,备尝艰辛。次句“秋风细柳营”,是征人望见秋日里军营中的杨柳,联想到自己的妻子,因他离家远征,妻子独守空房。三、四两句“愧侬闺阁里,剩有梦魂惊”,“愧”字,写出了妻子对自己远征归来时仍独守空闺的歉疚之情。“剩有梦魂惊”
【赏析】 诗题“寄怀”表明这是一首抒情诗,是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四句,前两句写景,第三句抒情,第四句写闻砧。 “明月照幽幌”,幽幌,幽深的小门帘。这句写月光洒在窗帘上,映入室内。“新凉袭素襟”,新凉、袭、素襟,都是写秋风扑面而来,使人感到凉爽。这句写秋风扑面而来。 “怀君无限意,静院更闻砧。”怀君,即怀念朋友。无限意,即无边的思绪。砧声(zhēn shēng)
诗句注释及赏析: 1. 谁道离心白羽轻,倚栏惆怅若为情。 - 注释: 谁说离别时心如羽毛般轻盈?我靠在栏杆上,满心愁绪难以自持。 - 赏析: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切感受。“谁道”反问,强调了离别之痛不是外人能理解的;“倚栏惆怅”描绘了诗人在离别时无法抑制的忧愁和无助。 2. 月明海上天如曙,春入河流夜有声。 - 注释: 月光皎洁照亮海上的天空如同破晓时分。春天的气息随着河水流入夜晚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作者对王伯厚和顾亭林的怀念之情,同时表达了作者在儒家学说中的独特见解和个人经历。以下是逐句的注释和赏析: 注释: 1. 困学前惟 - 指的是在学问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只有王伯厚和顾亭林能提供帮助和指导。 2. 日知近有 - 近期内(即最近)有顾亭林的指点,意味着顾亭林给予了作者很多启发和帮助。 3. 儒家独起山川秀 - 在儒家学说方面,作者是一个独特且杰出的人物
【解析】 此诗作于作者晚年,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 其一,首二句写隐居之所,桃源在四明山,是作者的故乡。“奔山奔水接檐楹”写其居处与环境。“奔”字用得妙,写出了四明山水的险峻,而“奔”“接”二字更是突出了诗人归隐山林、避世高逸的生活态度。 其二,三、四两句中用典,“庞公”指庞统,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隐居于湖北襄阳隆中的名士;“王粲”指王粲,三国时著名文士,以才名著称,后因避难入荆州刘表幕
【注释】纳:通“纳”,接受。垂柳:垂柳依依,婀娜多姿的柳条随风飘拂。占田:占有田地。田间:田野中。宽:宽广。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田园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舒适,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首句“山光远近纳窗纱”中的“纳窗纱”三字,既形象描绘了山色在窗纱上留下的斑驳光影,又巧妙地暗示了诗人居住环境的特点。这里的山光,既指窗外所见的群山风光,也暗指诗人内心的山水情怀。纳窗纱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