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名为《袁家渴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潭。 从冉溪西南方向走十里水路,山水中值得观赏的有五处,最好的就是钴鉧潭。 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 从溪口往西边陆地上走,可以观赏到的地方有八九个,最好的就是西山。 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
【注释】 噫:叹词。兹:这个,这。致:通“至”,达到。沣、镐、鄠、杜:古地名,都在长安附近。贵游之士:贵族官僚。贾(gǔ):买。连岁:几年。与:和。深源:陶渊明的字。克己:陶渊明的号。遭:遭遇,得到好运气。贺:庆贺。兹丘:指这山丘。 【译文】 唉!以这块山丘的美景,如果到了长安附近的沣水、镐水、鄠县、杜县,那么贵族官僚们争着购买,每天增加千金而仍然买不到。现在把它抛弃在永州,农夫渔父经过这里
永州八记 · 其六 石渠记 柳宗元山水游记赏析 【注释】 渴:地名,即今湖南道县。袁家渴:指位于永州西南的袁口溪,流经该地而得名。石渠:石上流水形成的渠道。渠:水道。昌蒲: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青藓:苔藓类植物,常附着在石头上。诡石怪木:奇特的岩石与树木。美箭:美丽的箭羽。遗之:留给后人。 【翻译】 从渴州西南行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有一眼泉幽静地流淌
注释: -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 - 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上从桥往西北走,下到土山的北边,百姓又在那里架桥。 -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 - 那条水流很大,是石渠的三倍大。 - 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 - 石头作为底部,延伸到两岸。它就像一张床、一座厅堂、一张桌子、一块屏风一样。 -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 水在石头上流动
译文: 从西山道往北走一口径,越过黄茅岭下山,有两条路:一条向西去,寻遍也没发现什么;另一条稍微向北向东,不过四十丈远,土地中断了河流分开了,有一块积石横在分界处。它的上面是睥睨梁栋的样子,它旁边的山坞里露出堡寨,像是门似的。窥视它正好黑,扔块小石头进洞,发出水声,那水声的激越,过了很久才消失。环绕着它上去,可以望到很远,无土壤,而生长出嘉树美箭,更加奇特而坚固,它的疏密数向高低倾斜
永州八记·其二·钴鉧潭记柳宗元山水游记,寄意于自然之中 1. 钴鉧潭概况 - 钴鉧潭位置与起源 - 水流特点与地形地貌 - 周边环境与生态关系 2. 游记内容解读 - 描述流经山石之水 - 潭畔景观与生活氛围 - 居者请求及响应 3. 游记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描写手法 - 生动形象语言运用 - 寓情于景表达效果 4. 思想情感抒发 - 摒弃尘世烦扰愿望 - 摆脱官场险恶决心 -
以下是对《愚溪诗序》的逐句翻译: 1. 灌水之阳有溪焉:在灌水(今潇水)的南面有一条小溪。 2. 东流入于潇水:这条小溪向东流入潇水。 3. 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有人说:“冉氏曾经居住在这里,所以这条小溪被命名为冉溪。” 4.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另一种说法是:“这里可以用来染色,因为它有这样的能力,所以被称为染溪。” 5. 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诗句进行分析。此题要求对“《愚溪诗序》”逐句进行注释并赏析,考生应明确注释要准确,要能体现关键词语的含义,赏析时要能抓住重点词或句子,指出其表现内容,并点出其作用。 题干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最后附上赏析。注意“愚溪诗序”中的句子是全诗的重心,所以翻译时要把关键词译准
君子有病,在于没有内在的修养而只追求外在的装饰,也有内在修养而不追求外在的装饰。如果只有外在的修饰而没有内在的修养,那就是在设下陷阱,祸害会有多大;如果有内在的修养而不追求外在的修饰,那是在焚烧梓木、毁坏玉石一样,耻辱会有多大!于是就有了切磋琢磨、镞砺栝羽等方法,圣人认为这些很重要。豆卢生,是具有内在修养的人,所以我喜欢他,希望他能完成自己的志向。然而他常常因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为忧虑
这首诗是诗人赠给舍弟宗一(字宗一)的,表达了他对弟弟深深的牵挂和思念。下面是逐句释义: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自己孤独、悲伤的心情。"零落残魂"指诗人自己的孤独、失落的灵魂,"倍黯然"则强调了这种心情的强烈和深刻。"双垂别泪越江边"则是说在离别之际,他无法抑制内心的伤感,泪水沿着脸颊滑落,流过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离家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