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
西湖梦寻 · 卷二 · 西湖西路 · 上天竺 天竺两山相夹,回合若迷。山石俱骨立,石间更绕松篁。 过下竺,诸僧鸣钟肃客,寺荒落不堪入。中竺如之。至上竺,山峦环抱,风气甚固,望之亦幽致。 萧士玮《上天竺小记》: 上天竺,叠嶂四周,中忽平旷,巡览迎眺,惊无归路。余知身之入而不知其所由入也。从天竺抵龙井,曲涧茂林,处处有之。一片云、神运石,风气遒逸,神明刻露。选石得此,亦娶妻得姜矣。泉色绀碧,味淡远
以下是对徐渭《八月十六片石居夜泛》词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1. 月倍此宵多: - 这句话表达了月亮的光芒比平常更为明亮,给人一种特别的美感。 - 诗人可能因为月光的原因而感到心情愉悦,或者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感受到了月光的魅力。 2. 杨柳芙蓉夜色蹉: - 描绘了夜晚的景色,杨柳和芙蓉(荷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柔美。 - “夜色蹉”意味着夜色中的光影交错,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 3.
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秦楼 - 诗句释义: 1. 秦楼初名水明楼。 - 注释:秦楼最初被命名为“水明楼”。 2. 常携朝云至此游览。 - 注释:苏轼常常携带朝云一同来到这里游览。 3. 壁上有三诗,为坡公手迹。 - 注释:楼壁上有三个诗作,是苏轼的手迹。 4. 过楼数百武,为镜湖楼。 - 注释:经过这座楼几百步后,到达了镜湖楼。 5. 白乐天建。 - 注释:这座楼是由白居易建立的。 6.
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上天竺 感涕不已,而作是诗。 译文:我感动得流泪不止,于是写这首诗。 注释: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上天竺的深厚感情,以及因感动而产生的泪水。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作者对上天竺深深情感的诗歌。通过“感涕不已”这一动作,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感动和悲伤。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上天竺的敬仰和向往。 《赠上天竺辨才禅师》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不知修何行
十锦塘,又名孙堤,位于断桥之下。这是由司礼太监孙隆在万历十七年修筑的。这条堤道宽二丈,遍植桃柳,一如苏堤。岁月流逝,树木都长成了合抱之粗。行走在其下的行人,枝叶扶苏,漏下月光,碎如残雪。这可能是指断桥残雪,或者指月影。 苏堤离城较远,是清波孔道,行旅非常稀少。孙堤直达西泠,车马游人来往如织。再加上西湖光艳,十里荷香,如同进入山阴道上,使人应接不暇。湖船较小的可以进入里湖,大的则沿堤而建
西湖梦寻 · 卷二 · 西湖西路 · 青莲山房 青莲山房,为包拯所建之别墅也。该山房多修竹古梅,倚莲花峰,跨曲涧,深岩峭壁,掩映林峦间。包公有泉石之癖,日涉成趣。台榭之美,冠绝一时。外以石屑砌坛,柴根编户,富贵之中,又着草野。正如小李将军作丹青界画,楼台细画,虽竹篱茅舍,无非金碧辉煌也。曲房密室,皆储亻待美人,行其中者,至今犹有香艳。当时皆珠翠团簇,锦绣堆成。一室之中,宛转曲折,环绕盘旋
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三生石 三生石在天竺寺后 - 东坡《圆泽传》:《圆泽传》中提到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忄登居第。 - 李忄登事迹:李忄登以故光禄卿身份,在东都洛阳陷落时坚守不屈,最终以死殉国。儿子源少时因富贵而生活奢华,善于歌唱。 - 源与圆泽的深厚友谊:源与圆泽交往甚密,二人关系密切,常彻日长谈。源不愿再回到京师长安,因为不忍再次面对战乱。 王氏妇与圆泽之缘 - 王氏妇的故事
西湖梦寻·卷二 · 西湖西路 · 三生石 三日,往观之,儿见源果笑。具以语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 源遂不果行。返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后十三年,自洛还吴,赴其约。至所约,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角而歌之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呼问:“泽公健否?” 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弗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又歌曰:
《访李岣嵝山人》徐渭翻译 探索山水间的诗意生活 1. 诗句原文与翻译 - 诗句原文:“岣嵝诗客学全真,半日深山说鬼神。送到涧声无响处,归来明月满前津。” - 译文:“李岣嵝先生学习全真道,半日在深山中讲述鬼神之事。在没有声音的山谷里送走,回来时明月照耀着小河。” - 诗句注释:岣嵝,地名,位于浙江绍兴;全真道,道教流派之一;涧声无响处,形容静谧的环境;明月满前津,指月光洒满了整个江面。 - 赏析
《赠下天竺惠净师》是苏轼在离开杭州十六年后重返时所作的三首诗。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乡曲故人凭问讯,孤山梅树几番开。 苏轼在诗中写道:“乡曲故人凭问讯,孤山梅树几番开。”这里的“乡曲故人”指的是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结识的朋友们,他通过询问这些老朋友,得知孤山的梅花已经多次绽放。 苏轼的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朋友们的关心和问候。他通过询问孤山的梅花是否已经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