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京元《上天竺小记》:

天竺两山相夹,回合若迷。山石俱骨立,石间更绕松篁。

过下竺,诸僧鸣钟肃客,寺荒落不堪入。中竺如之。至上竺,山峦环抱,风气甚固,望之亦幽致。

萧士玮《上天竺小记》:

上天竺,叠嶂四周,中忽平旷,巡览迎眺,惊无归路。余知身之入而不知其所由入也。从天竺抵龙井,曲涧茂林,处处有之。一片云、神运石,风气遒逸,神明刻露。选石得此,亦娶妻得姜矣。泉色绀碧,味淡远,与他泉迥矣。

苏轼《记天竺诗引》:

轼年十二,先君自虔州归,谓予言:“近城山中天竺寺,有乐天亲书诗云:‘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鸣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笔势奇逸,墨迹如新。”今四十七年,予来访之,则诗已亡,有刻石在耳。

西湖梦寻 · 卷二 · 西湖西路 · 上天竺
天竺两山相夹,回合若迷。山石俱骨立,石间更绕松篁。
过下竺,诸僧鸣钟肃客,寺荒落不堪入。中竺如之。至上竺,山峦环抱,风气甚固,望之亦幽致。
萧士玮《上天竺小记》:
上天竺,叠嶂四周,中忽平旷,巡览迎眺,惊无归路。余知身之入而不知其所由入也。从天竺抵龙井,曲涧茂林,处处有之。一片云、神运石,风气遒逸,神明刻露。选石得此,亦娶妻得姜矣。泉色绀碧,味淡远,与他泉迥矣。
苏轼《记天竺诗引》:
轼年十二,先君自虔州归,谓予言:“近城山中天竺寺,有乐天亲书诗云:‘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鸣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笔势奇逸,墨迹如新。”今四十七年,予来访之,则诗已亡,有刻石在耳。
注释:

  1. 天竺:指杭州的灵隐寺附近的一处地名,以灵隐寺而得名。
  2. 两山相夹:描述天竺周围的山峦分布情况。
  3. 石俱骨立:形容岩石坚硬挺拔的样子。
  4. 石间更绕松篁:在岩石之间生长着松树和竹子。
  5. 下竺:天竺寺的一个分支或景点。
  6. 诸僧鸣钟肃客:描述僧人敲钟迎接游客的场景。
  7. 中竺:天竺寺的另一个分支或景点。
  8. 风至甚固:形容山上的风非常强劲。
  9. 气至幽致:形容山上景色幽静迷人。
  10. 萧士玮:作者名。
  11. 上天竺:天竺寺的最高点。
  12. 云、神运石:形容山峰云雾缭绕,石头仿佛随着云雾移动。
  13. 岚气遒逸:形容山间的雾气浓厚而有力。
  14. 神明刻露:形容山石的线条清晰可见。
  15. 选石得此:选择好的石头作为纪念。
  16. 亦娶妻得姜矣:形容与一位美丽的女子结婚。
  17. 泉色绀碧:形容泉水的颜色像深蓝色一样清澈。
  18. 味淡远:形容泉水的味道清淡而且遥远。
  19. 与他泉迥矣:形容这里的泉水与众不同,与其他泉水相比更加独特。
  20.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21. 先君自虔州归:他的父亲从虔州回来。
  22. 诗云:……皆为后人引用苏轼的诗句,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赏析:
    这首诗是张京元、萧士玮和苏轼对杭州天竺寺的描述。诗人通过对天竺寺周围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这个地方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张京元的诗语言简洁明快,萧士玮的诗则注重细节描写,展现了天竺寺的美丽景色。而苏轼的诗则是对天竺寺的一次深情回忆,通过回忆自己童年时的经历,展现了对天竺寺的深厚情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人陶醉在这美丽的山水之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