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
诗句: 1.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 注释:第二天,我从台的左边转弯,走过了百步云梯。 2. 路又绝矣。 注释:道路再次变得非常狭窄和陡峭。 3. 忽见一石如大鳌鱼。 注释:突然看到一块石头形状像一只巨大的鳌鱼。 4. 张其口。 注释:张开嘴巴。 5. 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 注释:别无选择,只好走进这个鱼的口中,然后穿过它的肚子出来。 6. 别是一天。 注释
诗句: 1.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2.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3. 天雨寒甚
【游武夷山记】 凡人行走陆地则辛苦,乘船则安逸。但游山者多陆行,少水行。唯有武夷两山夹溪,小舟横曳而上,溪河湍急,声声助兴。旅客或坐或卧,或仰或倾,随意所适,奇景尽得,洵为游山者之最也。 余宿于武夷宫,下曼亭峰,登舟,对引路人说:“此山有九曲名,倘若过一曲,你必定告知。”于是一曲而至玉女峰,三峰并肩,壮观如也;二曲而至铁城障,长屏遮拦,声音难上;三曲而至虹桥岩,洞中柱楹百千,横斜参差
注释: 1. 游武夷山记 2. 嘻(xī) 3. 余学古文者也,以文论山:武夷无直笔,故曲;无平笔,故峭;无复笔,故新;无散笔,故遒紧。 4. 不必引灵仙荒渺之事。 5. 为山称说,而即其超隽之概,自在两戒外别竖一帜。 6. 余自念老且衰,势不能他有所住,得到此山,请叹观止。 7. 而目论者犹道余康强,劝作崆峒、峨眉想。 8. 则不知王公贵人,不过累拳石,浚盈亩池,尚不得朝夕游玩;而余以一匹夫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开头: "所好轩者,袁子藏书处也。袁子之好众矣,而胡以书名?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其胜群好奈何?曰:袁子好味,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书之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而其事又无尽,故胜也。" 这里的“所好轩”是一个比喻,指的是一个喜欢书籍的地方。作者通过描述袁子(指袁枚)的爱好广泛,但是唯独对书籍钟爱有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观点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初九日”,初九日:古代以干支纪日,天一至天九为数,称“九日”为“初九”。 【答案】 译文见上。注释:初九。转下:绕道。白沙矼:山名。云谷:地名。 赏析:此诗记叙游黄山经过和所见景物。首句交代时间。次写由白沙矼至云谷途中所遇景物。最后两句写进入黄山所见
秋兰赋 译文: 秋风扫过,林中百草皆已逝去,但那香气却依然弥漫在林中。它虽随风而逝,但那气息仍萦绕鼻间。虽然只能远远闻到它的清香,但那种独特的香气让人感到格外的愉悦。我不禁感叹这芬芳的兰花,竟然在非其时应开的时节开放,难道不知道寒冷吗? 于是,我踏上了兰花生长的地方,沿着兰花池边,寻找着那几朵绽放的兰花。果然,它们散发着迷人的香气,仿佛在呼唤着我的名字。这些兰花已经盛开了半年之久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答彭尺木进士书》,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死、佛学的看法。 下面是诗句的逐句释义: 1. 虽然,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 “虽然,”表示让步或转折,引出下文。 - “富而可求也”,意思是追求财富是可以的,不必太过执着。 - “虽执鞭之士”,指的是地位较低的人(如马夫),但愿意为事业努力(比喻)。 - “吾亦为之”,表明即使地位低下的人
诗句: 1 来书教以禅学,引文文山诗语云云。 (来自彭尺木的来信教导我学习禅宗和引用了文天祥的诗句) 2. 似乎文山不遇楚黄道人,便不能了死生者。 (似乎因为没有得到像楚黄道这样的人,文天祥就不能理解生死) 3. 仆不以为然。 (我不这么认为) 4. 古豪杰视死如归,不胜屈指,(古代的英雄视死如归,数不胜数) 5. 倘必待禅悟而后能死节,则佛未入中国时,当无龙逢、比干。
【注释】 答彭尺木进士书:写给彭尺木的一封信。孟德:曹操。仲翔:祢衡,字正平,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盗贼馀:指盗贼留下的余孽。居士:指彭尺木。意有类:意思相似。敢:冒昧地。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借古人事,抒写自己对友人的敬慕之情。首句用典,点出“居士”二字;二、三句直抒胸臆,说自己像曹操一样,以盗贼余孽自居,不敢接受贤才的举荐;四、五句表明心迹,表示愿像祢衡一样,冒死进谏,为国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