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
【注释】 ①随园诗话补遗:清代袁枚编的《随园诗话》中有一卷是关于诗词的评论,其中收录了很多有关诗歌的笔记,称为“补遗”。 ②菱笋:水草,形状像菱叶。 ③鱼虾:水中游动的水生动物。 ④过半个时辰:指时间过去了半个小时。 ⑤色味俱变:颜色和味道都变了。 ⑥形质:形状和质地。 ⑦天则:本性、自然属性。这里指本来的性质。 ⑧谚云:“死蛟龙,不若活老鼠。”:俗语说:“死了的蛟龙不如活着的老鼠
随园食单·茶酒单 【绍兴酒】 - 注释:绍兴酒,又称米酒。它清澈透明,无杂质,其口感纯正;同时,绍兴酒历经岁月的磨砺,如名士般历久弥香,其品质愈发醇厚。 - 译文:绍兴酒,清得像一位清廉的官员,没有一点虚假掺杂在其中,但其味道最为纯正。又像一位名士,虽然在人间留下了足迹,但岁月沉淀后,其品质反而更加醇厚。因此,五年以内的绍兴酒是不能饮用的,掺水的也不宜超过五年。当地民众称绍兴为名士
【随园食单 · 茶酒单】 乾隆三十年,余饮于苏州周慕庵家。酒味鲜美,上口粘唇,在杯满而不溢。饮至十四杯,而不知是何酒,问之,主人曰:“陈十余年之三白酒也。”因余爱之,次日再送一坛来,则全然不是矣。甚矣!世间尤物之难多得也。按郑康成《周官》注盎齐云:“盎者翁翁然,如今[赞阝]白。”疑即此酒。 【金华酒】 金华酒,有绍兴之清,无其涩;有女贞之甜,无其俗。亦以陈者为佳。盖金华一路水清之故也。
随园食单 · 茶酒单 注释: - 余性不近酒,故律酒过严,转能深知酒味。 这句话表明作者(可能为袁枚)由于不喜欢喝酒,所以对酒的制作和品尝标准非常严格。 - 今海内动行绍兴,然沧酒之清,浔酒之洌,川酒之鲜,岂在绍兴下哉! 这里提到了国内流行的绍兴酒,并认为其他地方的酒(如沧州、浔州、四川等)同样可以有高品质的表现。 - 大概酒似耆老宿儒,越陈越贵,以初开坛者为佳,谚所谓“酒头茶脚”是也
随园食单·茶酒单 苏州女子贞、福贞、元燥,宣州豆酒,通州枣儿红,俱不入流品;至不堪者,扬州木瓜也。 苏州女子贞、福贞、元燥,宣州豆酒,通州枣儿红,这些食物都不入流品;最不堪的是扬州的木瓜,入口即俗。 注释: 1. 苏州女子贞、福贞、元燥:指苏州的特产女贞子、福贞子、元贞子。 2. 宣州豆酒:宣州产的一种豆酒。 3. 通州枣儿红:通州产的一种红枣制成的红色食品。 4. 上口便俗
【随园食单 · 点心菜】 【三层玉带糕】 以纯糯粉作糕,分作三层;一层粉,一层猪油白糖,夹好蒸之,蒸熟切开。苏州人法也。 注释:这道糕点的制作方法是用纯糯米粉做成三层,每层之间夹有猪油和白糖,然后一起蒸熟后切块。这种做法在苏州地区很流行。 【运司糕】 卢雅雨作运司,年已老矣。扬州店中作糕献之,大加称赏。从此遂有“运司糕”之名。色白如雪,点胭脂,红如桃花。微糖作馅,淡而弥旨。以运司衙门前店作为佳
【饭】 王莽云:“盐者,百肴之将。”余则曰:“饭者,百味之本。”《诗》称:“释之溲溲,蒸之浮浮。”是古人亦吃蒸饭。然终嫌米汁不在饭中。善煮饭者,虽煮如蒸,依旧颗粒分明,入口软糯。其诀有四:一要米好,或“香稻”,或“冬霜”,或“晚米”,或“观音籼”,或“桃花籼”,春之极熟,霉天风摊播之,不使惹霉发疹。一要善淘,淘米时不惜工夫,用手揉擦,使水从箩中淋出,竟成清水,无复米色。一要用火先武后文,闷起得宜
【译文】 武夷茶:余向不喜欢武夷茶,嫌其浓烈苦涩如喝药。然而丙午秋,游览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等地,僧人道士争相献茶。茶杯小得像胡桃,壶小得像香橼,每次斟茶不足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煮之。尖小如初生菱角。 【萝卜汤圆】萝卜刨丝滚熟,去臭气,微干,加葱酱拌之,放粉团中作馅,再用麻油灼之。汤滚亦可。春圃方伯家制萝卜饼,叩儿学会,可照此法作韭菜饼、野鸡饼试之。 【水粉汤圆】用水粉和作汤圆,滑腻异常,中用松仁、核桃、猪油、糖作馅,或嫩肉去筋丝捶烂,加葱末、秋油作馅亦可。作水粉法,以糯米浸水中一日夜,带水磨之,用布盛接,布下加灰,以去其渣,取细粉晒干用。
【注释】 - 见水不见米:指粥中虽然有液体成分,但并没有米粒。 - 见米不见水:指粥中虽然有米粒,但却没有液体成分。 - 必使水米融洽:要使水中的米粒和米粒之间的水分混合均匀。 - 柔腻如一:形容粥的质地细腻,像一团柔软的面团。 - 尹文端公:明朝官员尹文端(尹纯),曾任翰林学士、兵部尚书等职,以清正廉洁著称。 - 宁人等粥,毋粥等人:意思是宁愿人们等待吃粥,也不要让粥等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