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
这首诗是《新书·卷一·藩强(事势)》中的一段文字,描述了历史中一些强大势力的兴衰过程。以下是对该段文字的逐句释义: 1. 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 注释:观察过去的事情,大致上,那些强大的势力总是率先发动叛乱。 2. 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王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豨兵精强,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国比最弱,则最后反。 注释:淮阴王韩信在楚国最强时
诗句输出: 今日秦二世即位,天下莫不观望他国灭亡。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译文: 今天秦二世即位,天下莫不观望他国灭亡。寒冷的人会穿短褐以求暖和,饥饿的人会吃些糟糠,天下人骚动不安,新君之资就是如此。这些话是讲让百姓劳苦可以变得仁慈。如果秦二世有平庸君主的品行,信任忠贤之士,君臣一心,忧虑国家的祸患,斋戒沐浴,以改正先帝的过失;分割土地分封功臣之后
卷一·数宁(事势)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惜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大息者六。若其它倍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矣。”臣独曰“未安。”或者曰“天下已治矣。”臣独曰“未治。”恐逆意触死罪,虽然,诚不安、诚不治。故不敢顾身,敢不昧死以闻。夫曰“天下安且治”者,非至愚无知,固谀者耳,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㸐,因谓之安,偷安者也。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卷一·过秦中(事势)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四海养。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疲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注释: 1. 卷一·过秦中(事势):
诗句输出:始皇既没,余威振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俯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 译文:秦始皇去世后,他的影响力仍然震撼着不同的地区。然而,陈涉出身低微,只是普通百姓的儿子。他虽然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却比不上孔子
【注释】 卷一:宗首 (1)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向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若此,况莫大诸侯权势十此者乎! 译文:现在有人密谋让弟弟做皇帝,他的亲哥哥的儿子向西攻击,如今又有了这样的报告啊。天子的年纪正当壮年,他的德行和道义还没有达到顶峰,但他的恩德和恩泽却已经很广了。这样还怎么能够保持天下太平呢? (2)然而天下少安者,何也?大国之王幼在怀衽
注释: 1.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以前的君王,能够看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2. 知存亡之由:知道事物兴衰的原因。 3. 牧之以道:用道德来治理天下。 4. 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即使下面有不听从的大臣,也无法得到他们的支持。 5. 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所以说,安定百姓就可以和他们共同建立义气,而危害百姓的人就容易和他们结成仇恨。 6.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
过秦上(事势) 解析历史兴衰,洞见天下大势 1. 秦孝公时期 - 崤函之固地理优势 - 雍州之地资源丰富 -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 席卷天下与并吞八荒雄心 2. 商君辅佐 - 内立法度与耕织修备战 - 内外策略:连衡与斗诸侯 - 西河之外拱手得手 3. 秦朝统一 - 南取汉中与西举巴蜀 - 东割膏腴与收要害郡 - 诸侯恐惧合纵谋弱秦 4. 战国士人与联盟 - 齐孟尝平原春申信陵 -
注释与翻译 第一句:如是,咫淮南王,罪人之身也,淮南子,罪人之子也 译文:如果这样看待淮南王和淮南子,他们就是被惩罚之人的子女。 赏析:这里表达了一种对淮南王及其家族的不满和指责,指出他们的身份背景使他们容易受到误解和攻击。 第二句:奉尊罪人之子,适足以负谤于天下耳,无解细于前事 译文:尊崇并保护有罪之人的子女,恰恰会招致诽谤,这种情形在过去已经多次发生。 赏析
诗句: 淮阳地广千里,而梁独以二城益之。 译文: 淮阳的疆域辽阔数千里,而梁国却只有两座城池来增加它的力量。 注释: 淮南:古代地名,今指淮阳县,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 梁:古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地处中原,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二城益之:指将淮阳周边的两座城池割让给梁国,以增强梁国的战略地位。 赏析: 本诗通过对比淮南和梁国的地理优势,以及双方在战略上的得失,表达了作者对加强梁国实力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