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濂
【译文】 资严山在灵隐寺西面,山脚下有块巨石,形状像笋,圆而高耸,高达百尺,雄伟秀丽,直插云天。更让人高兴的是四处的山峦,就像层层花朵吐露出的花萼,皱褶叠浪,宏伟曲折,穿入幽深。林木环绕,都是从岩石中拔地而起的,不是土里长出来的。相传这座山蕴藏着宝玉,所以这么润泽丰满。但山石间的水流波纹却不知道是什么造成的,也不知道何时开始的,难道这就是沧海变成桑田吗?更让人喜欢是前后的石壁
【译文】 登上天目山绝顶,武林的万山,都自天目山发端;所以《地钤》中有“天目生来两乳长”的偈语。冬天树木凋零,作天目看山之游时,正值天气晴朗,烟云净尽,扶杖上登绝顶,四望无边无际。东面的两座山峰,高高低低、起伏连绵,弯弯曲曲、奔腾不息,隐隐约约直到江流才结束,好像龙腾凤舞般美丽。目极远处有如匹练横亘,这是钱塘江了。再远些便是茫茫大海,几处松树和竹林,山僧指着说:“前面就是宋王侯的废墓。”啊
水乐洞雨后听泉 【注释】: 水乐洞,在烟霞岭下,岩洞空豁,幽深窈窕。山泉从洞中流出来,从石缝滴滴作响,声音清亮如金石。而且泉水味道清新甘甜,又赶上雨水之后泉量增多,那清冽的声音真胜过美妙的乐曲。每到一处都能让心灵得到净化,石头也能发出清脆的声音让我牙齿发痒。于是想到苏东坡说:“只要在空山的石壁下面,接受这种有声而无用的好清流”又云:不必用琴弦去弹它,纵使有这样的声音也听不到。我们难道没有耳朵吗
北高峰顶观海云 北高峰是湖中第一座山,站在峰顶环眺,可以望见数十里的景色。我左手看澄湖,就像打开的铜镜,金饼一样晶莹;右手看江水,就像引绳引导银河,玉龙弯曲蜿蜒,前后城郭、房屋、村落、田野、村庄,在视野里显得渺小得像画中的图画。 时间日落即将西沉,海云从东边升起,恍惚间看到云气弥漫,清晨薄雾缭绕,慢慢环绕,层层叠叠,横断半空,混合成无边无际的一片,四周的晚山,浮浮荡荡,消失在朦胧之中了。就在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西湖边采莼和剥菱的情景。诗中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简朴、清贫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湖心亭采莼(第一句) 湖心亭是西湖中的一个景点,位于湖中心的位置。作者在这里采摘莼菜,这是一道非常美味的菜肴,据说莼菜生长在越地的湘湖,而作者现在身处美丽的西湖,这里的莼菜既多又美。 旧闻莼生越之湘湖(第二句) 这里提到了莼菜的生长地——越地的湘湖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桂花最盛处,惟两山龙井为多”,意思是:在满家巷赏桂花,只有这两山上的桂花最多。“而地名满家巷者,其林若墉若栉,一村以市花为业,各省取给于此”,意思是:而地名满家巷,它的树就像城垛、像梳子,是村子以卖花为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都到这里收购桂花。“秋时策蹇入山看花,从数里外便触清馥”
诗句释义: - 空亭坐月鸣琴:在空旷的亭子上坐着,一边弹琴,一边欣赏着月亮。 - 夏日山亭对月:在夏日的山亭中,对着月亮。 - 暑气西沉:形容夏天炎热的气氛渐渐消退。 - 南熏习习生凉:南方吹来的风带来凉爽的感觉。 - 极目遥山:目光远望,看到远处的山脉。 - 盘郁冰镜:形容山脉连绵,颜色像冰一样洁白。 - 两湖隐约:指两湖(湖泊)模糊不清地出现在视野中。 - 何来钟盘?
三塔基听落雁 秋风萧瑟,大雁南飞,湖上三塔基址,草丰沙阔,雁多群呼下集,作解阵息所。携舟夜坐,时听争栖竞啄,影乱湖烟,宿水眠云,声凄夜月,基畔呖呖嘹嘹,秋声满耳,听之黯然。不觉一夜西风,使山头树冷浮红。湖岸露寒生白矣!此听不悦人耳,惟幽赏者能共之。若彼听鸡声而起舞,听鹊声而感变者,是皆世上有心人也,我则无心。 诗句释义:秋风萧瑟,大雁南飞,湖上三塔基址,草丰沙阔,雁多群呼下集,作解阵息所
“西泠桥畔醉红树”:这是写秋日西泠桥畔的景色。西泠桥在西湖之西南,桥畔种有枫树和柏树,秋霜后,树叶变成火红色、紫红色,像无数个红色的灯笼,映照在夕阳中,十分美丽。作者乘着小艇,扶着栏杆上桥观赏这美丽的景色,有时还得到一些新的诗句,便把它们写在红叶上。 注释:西泠(今浙江省杭州市)桥 ——西泠桥,又名冷泉亭桥,位于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路南侧,是一座拱桥,始建于南宋。一庵公墓
【注释】胜果寺:在今南京市西,因有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此读书而得名。月岩:岩石上的洞穴。隙:缝隙。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胜果寺岩石上观月的诗。岩石上有一个圆孔,中秋之夜月光通过这个空隙照射进来,照得满洞通明,犹如一个合璧的圆镜。诗人用“自窦中望之”来说明这一奇景,使人觉得这圆洞就像一面镜子,把天上的月亮都映射出来了。“阴晴常满”四字,形容岩石上观月的情景,真是妙不可言。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