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
【译文】 文思的雕琢和创作,是容易的事情;但要广泛地撰写各种文章,却是难以做到的。即使是对细微的事物也能进行精细的描述,深究其本质,但有些内容可能不被收录。即使如此,也还是有很多内容无法一一列举出来。当这些作品被编纂成册之后,其中既有与过去论述相同的地方,这并不是因为重复,而是形势使然;也有与前人观点不同的地方,这并不是刻意追求不同,而是因为事物的道理本来就是不同的。无论是相同还是不同
诗句: - 桓谭著论,富号猗顿,宋弘称荐,爰比相如。 - 而《集灵》诸赋,偏浅无才。 - 敬通雅好辞说,而坎壈盛世,《显志》自序,亦蚌病成珠矣。 - 二班两刘,弈叶继采,旧说以为固文优彪,歆学精向。 - 然《王命》清辩,《新序》该练。 - 璿璧产于昆冈,亦难得而逾本矣。 - 傅毅、崔骃,光采比肩。 - 瑗寔踵武,能世厥风者矣。 - 杜笃、贾逵,亦有声于文。 - 李尤赋铭,志慕鸿裁,而才力沉疴
这首诗是《文心雕龙》中的一篇,名为“知音”。诗中主要探讨了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创作过程。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及其相应的译文、注释和赏析: 翻译及注释: 第一段:"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在创作时情感驱动着文字的表达,而读者通过阅读来深入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 译文: 作者在创作时情感驱动着文字的表达,而读者通过阅读来深入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 注释: “缀文”
诗句: 盖人禀五材,修短殊用,自非上哲,难以求备。然将相以位隆特达,文士以职卑多诮,此江河所以腾涌,涓流所以寸折者也。名之抑扬,既其然矣,位之通塞,亦有以焉。盖士之登庸,以成务为用。鲁之敬姜,妇人之聪明耳。然推其机综,以方治国,安有丈夫学文,而不达于政事哉?彼扬马之徒,有文无质,所以终乎下位也。昔庾元规才华清英,勋庸有声,故文艺不称;若非台岳,则正以文才也。文武之术,左右惟宜。郤縠敦书
``` 文心雕龙·时序 爰至有汉,运接燔书,高祖尚武,戏儒简学。虽礼律草创,《诗》、《书》未遑,然《大风》、《鸿鹄》之歌,亦天纵之英作也。 施及孝惠,迄于文景,经术颇兴,而辞人勿用,贾谊抑而邹枚沉,亦可知已。逮孝武崇儒,润色鸿业,礼乐争辉,辞藻竞骛∶柏梁展朝宴之诗,金堤制恤民之咏,征枚乘以蒲轮,申主父以鼎食,擢公孙之对策,叹倪宽之拟奏,买臣负薪而衣锦,相如涤器而被绣。于是史迁寿王之徒
``` 诗句: 夫麟凤与麇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麇,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 译文: 麒麟和凤凰与麋鹿和野鸡截然不同,珍珠和宝玉与碎石和砾石迥异。阳光照射大地,映照着万物的影子。但是鲁国人把凤凰当作麋鹿,楚国人把野鸡当作凤凰,魏国人把夜光当做怪异的石头,宋朝人把燕国的珍珠当宝珠
诗句: 魏文之才,洋洋清绮。 译文: 曹丕的才华,如清流般澄澈而流畅。人们常被旧谈所抑,认为他与曹植相距甚远。然而,曹丕思捷才俊,诗歌美丽且表达自然飘逸;曹丕考虑细致但行动迟缓,因此未能及早显露才华。然而,他的乐府作品清新悦耳,《典论》的论述精准有力,灵活运用各种文学技巧,让人无不觉得其才华横溢。 注释: - 洋洋(洋洋):指宽广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曹丕的才思和创作非常广阔深远。 -
文心雕龙·知音 探讨文学鉴赏中知与不知之难题 《文心雕龙·知音》是刘勰在中国古代文论领域提出的一篇重要论文,它深入探讨了文学鉴赏中的“知”与“不知”问题。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和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如何通过不同的鉴赏方法来达到与作品的真正对话。 1. 鉴赏困难 - 知音难求:古人认为知音难得,因为真正的理解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审美感知。 - 古今对比
诗句释义: 1. 瞻彼前修,有懿文德。声昭楚南,采动梁北。 - "瞻彼前修"表示回顾历史上的贤人先哲; - "有懿文德"指他们的德行高尚且充满文采; - "声昭楚南"意味着他们的名声显赫,在楚国南部都能听到; - "采动梁北"则表示他们的影响力远至梁地(今河南开封一带)。 2. 雕而不器,贞干谁则。岂无华身,亦有光国。 - "雕而不器"比喻这些人虽然才华横溢却不失其本性; -
《文心雕龙·程器》原文及注释如下: - 诗句原文: 周书论士,方之梓材,盖贵器用而兼文采也。是以朴斫成而丹雘施,垣墉立而雕杇附。 - 译文: 周书中论说人才,把人才比作木匠制作的材料,因为人才既需要实用的技能,也需要文采来装饰。因此,木材被加工成实用物品,同时装饰性的颜色也被涂抹上去。围墙和房屋建立起来,雕刻修饰的木料也固定在上面。 - 赏析:《程器》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