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
这首诗是《文心雕龙·情采》中的一段,主要讨论了文章的本质和写作技巧。首先,作者提到圣贤的书辞(文章)都是通过“采”(即文字和修辞手法)来表达的,这是文章的本质。然后,他列举了水和木的例子,说明文与质的关系,即文是从质中来的,而质又是通过文来体现的。 作者详细描述了文章创作的三个原则:形文、声文、情文。形文就是使用各种颜色,声文就是使用各种声音,情文则是使用各种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文的理解。“文心雕龙·通变”是魏晋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篇重要论文,是《文心雕龙》中关于文学创作的重要篇章之一。文章论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要注重创新与变革。第一段,首先提出创作的原则——以宏大的体制为准则;然后阐述博览群书、精读细思,掌握大纲,抓住关键,拓展思路,控制节奏,运用情感来把握和贯通,发扬个性来适应变化,借鉴如彩虹般奋激,光彩照人的长虹,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诗句和译文赏析 《文心雕龙·风骨》篇的翻译及鉴赏 1. 诗句原文 风骨,言辞之标表,情志之确序。 盖风者,气之清浊;骨者,辞之劲健。 清浊者,音律之高下;劲健者,文词之勇怯。 故风骨之辩,如音律之辩高下,文词之辩勇怯也。 2. 译文 风骨,是言辞的标志,情感意志的确证。 风是指气质的清浊,骨是指辞的坚劲。 清浊指音律的高下,坚劲指文词的勇敢。 风骨的辨别就像音律的辨别高低,文词的辨别勇敢。
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虽古今备阅,然近附而远疏矣。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蒨,虽逾本色,不能复化。桓君山云:“予见新进丽文,美而无采;及见刘扬言辞,常辄有得。”此其验也。故练青濯绛,必归蓝蒨;矫讹翻浅,还宗经诰。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这首诗的译文是: 今天才俊逸的文人,刻意学习文学,大多忽略汉代的文章,模仿宋代的文集,虽然古今都有所阅读
诗句 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译文 如果一个人的书法风格不断变换,那么这种变化是由于他的学识和技艺逐渐成熟所致,他的气质和才华在中间位置,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如此。气魄用来坚定志向,志向用来确定言辞,吐露和吸纳的都是精华,这些都不是由情感或本性决定的。因此贾谊的文采俊逸,所以文章清丽而风格清新;司马相如的文风豪放不羁
文心雕龙·檄移(节选)逐句释义 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威声。故观电而惧雷壮,听声而惧兵威。兵先乎声,其来已久。 - 原文: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威声。 - 注释:震雷开始于耀眼的闪电,出师之前需要建立强大的声威。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声威在军事行动中的重要性,只有建立了强大的声威,才能使敌人感到恐惧,从而取得胜利。 - 原文:故观电而惧雷壮,听声而惧兵威。 - 注释
【译文】 观察这些众多条文,都是书记所归纳的。有的事务本质相通,而文辞各异,有的全用质朴,有的杂用华丽,随事务而立意,贵在精要;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这是官员们的实务,也是浮藻之所忽。然而才冠鸿笔,多疏尺牍,就像九方堙认识骏马,却不知毛色牝牡一样。言既身文,信亦邦瑞,翰林之士,思理实焉。 赞曰∶ 文藻条流,托在笔札。既驰金相,亦运木讷。 万古声荐,千里应拔。庶务纷纶,因书乃察。 注释:
诗句: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虑后,研虑方定。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难易虽殊,并资博练。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译文: 如同那些才华横溢的人,他们的智慧集中在思考的前面,面对问题能迅速做出决定并立即行动。而那些深思的人,他们的情感常常纠结于多条道路之间,他们需要在思考之后仔细斟酌,直到完全确定再进行决策
周爰咨谋,是谓为议。议之言宜,审事宜也。《易》之《节卦》∶“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周书》曰∶“议事以制,政乃弗迷”。议贵节制,经典之体也。 解释:周朝的人广泛征求建议(周爰咨谋),这是为了议论事情(是谓为议)。议论的事情应该合于道理,审慎地考虑事情的实质。(《易》的《节卦》说:“君子要以制度来规定数目,议论德行。”《周书》说:“议事要用制度来控制,政治才能不迷惘”。)议论应该讲究节制
【译文】 详细阐述书体,本在尽言,言是用来散释郁闷,传达风采,所以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也是心的声之献酬。若夫尊贵差序,则肃以节文。战国以前,君臣同书,秦汉立仪,始有表奏,王公国内,亦称奏书。张敞奏书于胶后,其义美矣。迄至后汉,稍有名品,公府奏记,而郡将奉笺。记之言志,进己志也。笺者,表也,表识其情也。崔寔奏记于公府,则崇让之德音矣;黄香奏笺于江夏,亦肃恭之遗式矣。公幹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