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
赞曰: 文体各异
这首诗的标题是“奏启”,它出自于中国古代文学家王勃的《文心雕龙》。这是一部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著作,其中包含了对各种文体的分析和评价。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翻译: 1. 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 译文:撰写奏章的本质是以明白、公正、诚实为基础,分析事物、理清思路为首要任务。 2. 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此其体也。 译文:坚定的意志可以完成事务
【诗句】 大舜曰:“书用识哉!”所以记时事也。盖圣贤言辞,总为之书,书之为体,主言者也。扬雄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故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取象于夬,贵在明决而已。 【译文】 大舜说:“书要用来记载啊!”因为圣人的言辞是书的主要内容,书作为一种文体,是用来陈述和记录事物的。扬雄说:“言语是心的表达,书写则是心灵的绘画。通过文字、声音和形象来表达
以下是对《文心雕龙·奏启》的逐句释义: 1. 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汉之辅,上书称奏。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3] 奏者,进也。[4] - 释义:过去唐尧和虞舜的大臣们,他们通过陈述来表达意见;秦汉时期的辅助官员们,他们在上书时使用“奏”这个词汇。陈述政事、献上典仪、上报紧急情况、弹劾错误等行为,统称为“奏”。[5] “奏”在这里表示一种向上的沟通方式
文心雕龙 · 议对 深入解读“论”与“对”之精髓 1. 引言:周爰咨谋,是为议也 - “议之言宜”,审事宜也 - 《易》之《节卦》:“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 2. 论述周书所载历史陈说与议之道 - 尧咨四岳,政乃不迷 - 三代咨询,刍荛共谋 3. 讨论古代议政实践及其影响 - 赵灵胡服,季父争论 - 商鞅变法,甘龙交辨 4. 探讨议政的节制性与经典体统 - 节制是议政核心要求 -
诗句:文心雕龙 · 章表 译文:前汉表谢,遗篇寡存。及后汉察举,必试章奏。左雄表议,台阁为式;胡广章奏,天下第一:并当时之杰笔也。观伯始谒陵之章,足见其典文之美焉。昔晋文受册,三辞从命,是以汉末让表,以三为断。曹公称“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所以魏初表章,指事造实,求其靡丽,则未足美矣。至如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表之英也。琳禹章表,有誉当时
赞曰: 议惟畴政,名实相课。断理必刚,攡辞无懦。 译文: 议论时考虑的是政务的好坏,好坏是要用实际成果来衡量的。在处理事务时必须刚毅决断,言辞要有力而不软弱。 关键词解释: 1. 赞曰:这是古代文言文的一种格式,类似于现代的“引言”,用来引出下文的主题或观点。 2. 议惟畴政:讨论的是政务的好坏,这里的“畴”意为“大范围”、“普遍”。 3. 名实相课:用实际成果来衡量。这里的“名”指名声
文心雕龙·章表 探索封建社会下臣与帝互动文学形式 1. 设官分职,高卑联事 - 天子垂珠以听,诸侯鸣玉以朝 - 官员职责明确,分工合作 - 体现封建社会等级秩序 2. 敷奏以言,明试以功 - 官员上奏陈述,君主考核评价 - 反映朝廷治理效率和公正性 - 强化君权与法治观念 3. 尧咨四岳,舜命八元 - 尧舜时期重视咨询与授权 - 体现古代帝王决策智慧 - 对后世帝王治国有启示作用 4.
诗句翻译与注释: 1. 原夫章表之为用也,所以对扬王庭,昭明心曲。既其身文,且亦国华。章以造阙,风矩应明,表以致策,骨采宜耀:循名课实,以文为本者也。是以章式炳贲,志在典谟;使要而非略,明而不浅。表体多包,情伪屡迁。必雅义以扇其风,清文以驰其丽。然恳恻者辞为心使,浮侈者情为文屈,必使繁约得正,华实相胜,唇吻不滞,则中律矣。子贡云“心以制之,言以结之”,盖一辞意也。荀卿以为“观人美辞
翻译版: 檄文的基本特点,或描述国家的繁荣昌盛,或叙述外敌的残暴压迫。檄文会分析天时地利人和,比较双方力量强弱,用历史事实和经验作为鉴戒。即使檄文出自本国,但实际内容却涉及兵法策略,具有很高的智慧和技巧。使用谲诡的言辞来迅速传达旨意,用光彩夺目的语言来雄辩地阐述道理。所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达到目的,没有不被采用的。所以,在撰写檄文时,必须注重义理、修辞和气势,力求刚健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