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
翻译版: 檄文的基本特点,或描述国家的繁荣昌盛,或叙述外敌的残暴压迫。檄文会分析天时地利人和,比较双方力量强弱,用历史事实和经验作为鉴戒。即使檄文出自本国,但实际内容却涉及兵法策略,具有很高的智慧和技巧。使用谲诡的言辞来迅速传达旨意,用光彩夺目的语言来雄辩地阐述道理。所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达到目的,没有不被采用的。所以,在撰写檄文时,必须注重义理、修辞和气势,力求刚健有力
以下是《文心雕龙·论说》的逐句释义和对应的译文: 1. 原文:“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 - 注释:圣哲的教诲称为“经”,解释或论述经典的著作称为“论”。 - 译文:圣人和学者们共同遵循的教导被称为“经”,而解释和阐述这些教义的书籍被称为“论”。 2. 原文:“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 - 注释:这里的“伦”意味着条理或顺序。 - 译文:论述者
``` 文心雕龙 · 封禅 夫正位北辰,向明南面,所以运天枢,毓黎献者,何尝不经道纬德,以勒皇迹者哉?《绿图》曰:“潬潬噅噅,棼棼雉雉,万物尽化。”言至德所被也。《丹书》曰:“义胜欲则从,欲胜义则凶。”戒慎之至也。则戒慎以崇其德,至德以凝其化,七十有二君,所以封禅矣。 昔黄帝神灵,克膺鸿瑞,勒功乔岳,铸鼎荆山。大舜巡岳,显乎《虞典》。成康封禅,闻之《乐纬》。及齐桓之霸,爰窥王迹,夷吾谲谏
诗句 - 赞曰: 这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来赞美某事某物。 - 三驱弛网, 意为放牧时不捕捉小动物。 - 九伐先话, 意指多次讨论和计划。 - 鞶鉴吉凶, 用镜子来观察事物的变化,比喻观察事物的发展趋势。 - 蓍龟成败, 用蓍草和龟甲占卜未来,用以预测事情的成败。 - 摧压鲸鲵, 指打击或消除危害极大的敌人或势力。 - 抵落蜂虿, 指消除那些有害于社会和谐的小人物。 - 移风易俗,草偃风迈,
``` 文心雕龙 · 诏策 戒敕为文,实诏之切者,周穆命郊父受敕宪,此其事也。魏武称作敕戒,当指事而语,勿得依违,晓治要矣。及晋武敕戒,备告百官;敕都督以兵要,戒州牧以董司,警郡守以恤隐,勒牙门以御卫,有训典焉。 戒者,慎也,禹称“戒之用休”。君父至尊,在三罔极。汉高祖之《敕太子》,东方朔之《戒子》,亦顾命之作也。及马援以下,各贻家戒。班姬《女戒》,足称母师矣。 教者,效也,出言而民效也
【诗句】: 1. 观文景以前,诏体浮杂。 2. 武帝崇儒,选言弘奥。 3. 策封三王,文同训典;劝戒渊雅,垂范后代。 4. 及制诏严助,即云∶“厌承明庐”,盖宠才之恩也。 5. 孝宣玺书,责博于陈遂,亦故旧之厚也。 6. 逮光武拨乱,留意斯文,而造次喜怒,时或偏滥。 7. 诏赐邓禹,称司徒为尧;敕责侯霸,称黄钺一下。 8. 若斯之类,实乖宪章。 9. 暨明章崇学,雅诏间出。 10. 和安政弛
这首诗首先引用了文心雕龙中的封禅篇,接着对扬雄的剧秦和班固的典引进行了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诗人指出《剧秦》虽然采用了神话故事,但文风细腻,辞意圆融;而《典引》则雅致高远,能够把握事情的本质,文辞流畅自然。然后,诗人又提到邯郸受命和陈思魏德两篇文章,认为它们虽然文采斐然,但是内容过于平庸,缺乏新意。最后,诗人强调了文学创作应该追求创新,不断超越前人,使作品具有新的面貌。
【译文】: 若夫注释为词,解散论体,杂文虽异,总会是同。若秦延君之注《尧典》,十馀万字;朱文公之解《尚书》,三十万言,所以通人恶烦,羞学章句。若毛公之训《诗》,安国之传《书》,郑君之释《礼》,王弼之解《易》,要约明畅,可为式矣。 说者,悦也;兑为口舌,故言资悦怿;过悦必伪,故舜惊谗说。说之善者∶伊尹以论味隆殷,太公以辨钓兴周,及烛武行而纾郑,端木出而存鲁:亦其美也。 暨战国争雄,辨士云涌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帝王封禅的颂诗。首二句赞颂帝王功高无比,能和天帝一样受到尊崇。三、四句写帝王在泰山封禅,声名远播,威震四方。五、六句赞美泰山巍峨高大,岩石坚固不朽。末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封禅大典时所用的乐器,声音宏大,如龙似虬。此诗语言简练,对仗工整,富有气势
以下是对这首文言诗的逐句释义及其赏析: 讔者,隐也。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 - 注释: “讔”,即“谐”,意为“说”。这里的“隐”,指的是隐藏、隐秘的意思。通过“遁辞”和“谲譬”来表达意思,是一种巧妙的语言运用方法。 - 译文: 谐辞就是隐秘地说话,使用隐晦的语言。 - 赏析: 这种语言方式,使得对话或文章的内容更加含蓄、富有哲理。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表面的文字,还要去挖掘背后更深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