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
大唐三藏圣教序 - 诗句解析: 1.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 关键词: 玄奘、法门之领袖 - 注释: 玄奘是唐朝的一位高僧,他在佛教界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被誉为“法门之领袖”。 2.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 关键词: 贞敏、三空、四忍 - 注释: 这里的“三空”是指佛教中关于空性的理论,即一切事物都是空的。而“四忍”则是佛教中的四种忍耐境界。 3.
诗句内容: ``` 大唐三藏圣教序 伏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 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 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 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 译文及注释: - 诗句翻译:“我见到你为众经和论做序,它照亮了历史并超越了时代。在逻辑中蕴含着金石般的铿锵声,在文辞中包含着风云般的流动感。治理国家就像轻轻的尘埃能够支撑起泰山一样,即使是细小的露水也能够增添江河的源头
这首诗是关于佛教的,描述了佛教教义的重要性和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下是逐句翻译和注释: 1. 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 显扬正教,推广佛教教义;非智无以广其文,没有智慧就无法广泛传播其教义。 2. 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 推崇阐扬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没有人能够确定其含义。 3. 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轨躅也。 真正的佛法,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众经的基础。 4. 综括宏远
这首诗是唐代玄奘法师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的部分内容,全文如下: 遂使,阿耨达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 阿耨达水,即印度恒河,连接了八条支流;耆阇崛山,是佛教圣地,位于嵩华山脉。 窃以,性德凝寂,麋归心而不通;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 玄奘法师认为,佛性和本性纯净寂静,人们不能理解它;智慧之地深奥玄微,能够感动真诚的心灵并使之显现出来。 岂谓,重昏之夜,烛慧炬之光;火宅之朝
大唐三藏圣教序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大唐三藏圣教序”的诗句翻译为:“朕,才谢珪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深为鄙拙。”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唐太宗的口吻,表达了对玄奘法师的贡献的崇高敬意。他首先表示自己才疏学浅,难以胜任这一重任,然后称赞玄奘法师翻译的佛经是至宝,并强调玄奘法师的卓越成就。最后,诗人谦虚地承认,自己撰写的序文并不完美。 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唐太宗对玄奘法师的深厚感情和高度赞誉
帝范是唐朝李世民所写的政治文献,全书共十二篇,涵盖了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主题。下面将逐句解释这首诗并给出必要的注释: 1. 诗: 夫封之太强,则为噬脐之患;致之太弱则无固本之基。由此而言,莫若众建宗亲而少力。使轻重相镇,忧乐是同。则上无猜忌之心,下无侵冤之虑。此封建之鉴也。斯二者,安国之基。 - 注释与赏析: - “夫封之太强
诗句释义: 至若长气亘地,成败定乎锋端;巨浪滔天,兴亡决乎一阵。当此之际,则贵干戈而贱庠序。及乎海岳既晏,波尘已清,偃七德之余威,敷九功之大化。当此之际,则轻甲胄而重诗书。是知文武二途,舍一不可,与时优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废也。此十二条者,帝王之大纲也。安危兴废,咸在兹焉。 - "至若长气亘地,成败定乎锋端;巨浪滔天,兴亡决乎一阵"
译文 帝范 - 第7章 - 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人不劳,静则下不扰。人劳则怨起,下扰则政乖。人主好奇技淫声、鸷鸟猛兽,游幸无度,田猎不时。如此则徭役烦,徭役烦则人力竭,人力竭则农桑废焉。人主好高台深池,雕琢刻镂,珠玉珍玩,黼黻絺绤。如此则赋敛重,赋敛重则人财匮,人财匮则饥寒之患生焉。乱世之君,极其骄奢,恣其嗜欲。土木衣缇绣,而人裋褐不全;犬马厌刍豢,而人糟糠不足。故人神怨愤
帝范 诗句一: 奢俭由人,安危在我。五关近闭,嘉命远盈。千欲内攻,凶源外发。 解析:此句强调了君主应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及决策,以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五关近闭"暗示了对内外威胁的警惕和防御;而"嘉命远盈"则表达了通过正确的治理使国家繁荣昌盛的愿望。 诗句二: 赏罚如日月,唯明不贰。德义为政本,止恶宣善事。务农桑节用,使民乐业自给。 赏析:这里指出赏罚制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