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
这首诗是《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中的句子。下面是诗句和译文的对应,同时附上了必要的关键词和注释: ``` 先主见黄忠气绝,哀伤不已,敕具棺椁,葬于成都。 ``` - 注释: 先主(刘备)发现黄忠已经气绝身亡,悲痛不已,下令准备棺材,将黄忠安葬在成都。 ``` 先主叹曰:“五虎大将,已亡三人。朕尚不能复仇,深可痛哉!” ``` - 注释: 刘备感叹道
【解析】 1. 本诗出自《三国演义》,是第八十三回的一部分,讲述的是先主(刘备)得仇人的故事。 2. 本诗通过描写黄忠在彝陵的战斗中英勇战斗的场景,展现了他的英勇和忠诚。同时,也表现了先主的复仇心理和决心。 3. 诗中“此时先主威声大震”,描绘了先主(刘备)威名远扬的场景;“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号哭”,则反映了先主声威之盛以及其带来的恐惧和混乱。 4. “韩当
诗句: 先主叹曰:“五虎大将,已亡三人。朕尚不能复仇,深可痛哉! ”乃引御林军直至-亭,大会诸将,分军八路,水陆俱进。 译文: 刘备感叹道:“五位虎将已经去世了三位。我还不能为他们的死复仇,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啊!于是他率领皇家禁军直接到了前线,在猇亭召开全体大会,分兵八路,同时从陆地和海上进军。 关键词解释: 1. 先主:指的是刘备。 2. 章武二年春正月: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年份
诗句原文及译文: 先主自猇亭布列军马,直至川口,接连七百里,前后四十营寨,昼则旌旗蔽日,夜则火光耀天。忽细作报说:“东吴用陆逊为大都督,总制军马。逊令诸将各守险要不出。” 译文:刘备亲自在猇亭布置军队,一直到达长江入口处,连续七百里的营寨,白天旗帜遮蔽太阳,夜晚火光照亮天空。忽然有密探报告说:“东吴派陆逊为大都督,统率全军。陆逊命令将领们各自守住关键位置,不出战。” 注释与赏析: -
您提供的链接内容为《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主要叙述了孙权投降魏帝并接受九锡之礼,以及刘备征讨东吴的事件。以下是对该小说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翻译 1. 刘晔谏言:大夫刘晔建议,由于孙权害怕蜀军的强大攻势而请求归降,他认为与蜀、吴交战是天命所归,但派遣上将率数万大军渡江攻击孙权,这样会导致蜀军的外线进攻和魏国的内部攻击,使得吴国灭亡的日子不会超过十天。如果吴国被灭,那么孤立无援的蜀国也将难以持久
《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这首诗描述了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率领军队追击孙权的将领潘璋和马忠,并在猇亭之战中获得胜利。诗中展现了蜀汉军队的勇气和决心,以及吴国将领对蜀汉的仇恨,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看法和态度。 译文: 却说甘宁正在船中养病,听知蜀兵大至,火急上马,正遇一彪蛮兵,人皆披发跣足,皆使弓弩长枪,搪牌刀斧;为首乃是番王沙摩柯
诗句: - 却说孙桓令人求救于吴王,吴王大惊。 - 即召文武商议曰:“今孙桓受困于彝陵,朱然大败于江中,蜀兵势大,如之奈何?” - 张昭奏曰:“今诸将虽多物故,然尚有十余人,何虑于刘备?可命韩当为正将,周泰为副将,潘璋为先锋,凌统为合后,甘宁为救应,起兵十万拒之。” - 权依所奏,即命诸将速行。此时甘宁已患痢疾,带病从征。 - 却说先主从巫峡建平起,直接彝陵界分,七百余里,连结四十余寨;见关兴
【诗句翻译】: 次日,孙桓又引军来。张苞、关兴齐出。关兴立马于阵前,单搦孙桓交锋。桓大怒,拍马轮刀,与关兴战三十余合,气力不加,大败回阵。二小将追杀入营,吴班引着张南、冯习驱兵掩杀。张苞奋勇当先,杀入吴军,正遇谢旌,被苞一矛刺死。吴军四散奔走。蜀将得胜收兵,只不见了关兴。张苞大惊曰:“安国有失,吾不独生!”言讫,绰枪上马。寻不数里,只见关兴左手提刀,右手活挟一将。苞问曰:“此是何人?”兴笑答曰
诗句 1 权大喜,即写表称臣,令赵咨为使。星夜到了许都,先见太尉贾诩等,并大小官僚。 译文:孙权非常高兴,立即写了表文称臣,让赵咨担任使者,连夜来到了许昌,首先会见了太尉贾诩等人,以及所有官员。 2. 次日早朝,贾诩出班奏曰:“东吴遣中大夫赵咨上表。”曹丕笑曰:“此欲退蜀兵故也。”即令召入。 译文:第二天早朝时,贾诩上奏说:“东吴派中大夫赵咨送上奏表。”曹丕笑着说
诗句释义: 话说章武二年春正月,武威后将军黄忠随先主伐吴;忽闻先主言老将无用,即提刀上马,引亲随五六人,径到彝陵营中。 译文: 此时章武二年的正月,黄忠作为武威后将军跟随刘备征讨东吴。然而,他听闻刘备对老将的轻视后,毅然提刀上马,率领亲信五六人直接前往彝陵军营。他的到来引起了吴班、张南和冯习的接待。他们问黄忠此行的目的何在。 关键词解析: - 章武二:指章武元年和章武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