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先主威声大震,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号哭。韩当、周泰大惊,急奏吴王,具言糜芳、傅士仁杀了马忠,去归蜀帝,亦被蜀帝杀了。孙权心怯,遂聚文武商议。步骘奏曰:“蜀主所恨者,乃吕蒙、潘璋、马忠、糜芳、傅士仁也。今此数人皆亡,独有范疆、张达二人,现在东吴。何不擒此二人,并张飞首级,遣使送还,交与荆州,送归夫人,上表求和,再会前情,共图灭魏,则蜀兵自退矣。”权从其言,遂具沉香木匣,盛贮飞首,绑缚范疆、张达,囚于槛车之内,令程秉为使,赍国书,望猇亭而来。
却说先主欲发兵前进。忽近臣奏曰:“东吴遣使送张车骑之首,并囚范疆、张达二贼至。”先主两手加额曰:“此天之所赐,亦由三弟之灵也!“即令张苞设飞灵位。先主见张飞首级在匣中面不改色,放声大哭。张苞自仗利刀,将范疆、张达万剐凌迟,祭父之灵。祭毕,先主怒气不息,定要灭吴。马良奏曰:“仇人尽戳,其恨可雪矣。吴大夫程秉到此,欲还荆州,送回夫人,永结盟好,共图灭魏,伏候圣旨。”先主怒曰:“朕切齿仇人,乃孙权也。今若与之连和,是负二弟当日之盟矣。今先灭吴,次灭魏。”便欲斩来使,以绝吴情。多官苦告方免。程秉抱头鼠窜,回奏吴主曰:“蜀不从讲和,誓欲先灭东吴,然后伐魏。众臣苦谏不听,如之奈何?“
【解析】
- 本诗出自《三国演义》,是第八十三回的一部分,讲述的是先主(刘备)得仇人的故事。
- 本诗通过描写黄忠在彝陵的战斗中英勇战斗的场景,展现了他的英勇和忠诚。同时,也表现了先主的复仇心理和决心。
- 诗中“此时先主威声大震”,描绘了先主(刘备)威名远扬的场景;“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号哭”,则反映了先主声威之盛以及其带来的恐惧和混乱。
- “韩当、周泰大惊”表明当时吴国的将领对先主的威势感到震惊和恐慌,这为后续的剧情发展埋下伏笔。
- “遂聚文武商议”反映了先主面对强大的敌人,召集群臣商讨对策,显示出其作为一国之君的决断力和智慧。
- 诗中“步骘奏曰:…”,展现了诸葛亮(步骘)向孙权提出联合抗魏的建议,这一策略对于整个战局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 诗中的“范疆、张达二人”是东吴派来的使者,他们被擒获并献给先主,成为和解谈判的关键一环。
- 最后,“先主怒气不息”,表达了刘备在得知东吴的使者到来后,依然无法平息心中的怒火和复仇的决心。
- 诗的结尾“马良奏曰:…”揭示了马良的上表请求和与先主结盟的提议,进一步推动了双方关系的和解进程。
【赏析】
此诗以生动的语言和紧张的氛围,描绘了先主(刘备)在彝陵之战中英勇战斗的情景,展现了他为了复仇而不惜一切的精神风貌。通过诗中人物的对话和动作,读者可以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悲壮。同时,诗中也展示了先主的智慧和果断,以及对敌人的坚定态度和决心。整体来说,此诗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既传达了故事情节,又展示了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