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芳听毕,大惊,遂与傅士仁商议曰:“军心变动,我二人性命难保。今蜀主所恨者马忠耳;何不杀了他,将首级去献蜀主,告称:‘我等不得已而降吴,今知御驾前来,特地诣营请罪。’”仁曰:“不可。去必有祸。”芳曰:“蜀主宽仁厚德:目今阿斗太子是我外甥,彼但念我国戚之情,必不肯加害。”二人计较已定,先备了马。三更时分,入帐刺杀马忠,将首级割了,二人带数十骑,径投猇亭而来。伏路军人先引见张南、冯习,具说其事。次日,到御营中来见先主,献上马忠首级,哭告于前曰:“臣等实无反心;被吕蒙诡计,称言关公已亡,赚开城门,臣等不得已而降。今闻圣驾前来,特杀此贼。以雪陛下之恨。伏乞陛下恕臣等之罪。”先主大怒曰:“朕自离成都许多时,你两个如何不来请罪?今日势危,故来巧言,欲全性命!朕若饶你,至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见关公乎!”言讫,令关兴在御营中,设关公灵位。先主亲捧马忠首级,诣前祭祀。又令关兴将糜芳、傅士仁剥去衣服,跪于灵前,亲自用刀剐之,以祭关公。忽张苞上帐哭拜于前曰:“二伯父仇人皆已诛戮;臣父冤仇,何日可报?”先主曰:“贤侄勿忧。朕当削平江南,杀尽吴狗,务擒二贼,与汝亲自醢之,以祭汝父。“苞泣谢而退。

翻译:

诗句:

  1. 糜芳听毕,大惊,遂与傅士仁商议曰:“军心变动,我二人性命难保。今蜀主所恨者马忠耳;何不杀了他,将首级去献蜀主,告称:‘我等不得已而降吴,今知御驾前来,特地诣营请罪。’”仁曰:“不可。去必有祸。”芳曰:“蜀主宽仁厚德:目今阿斗太子是我外甥,彼但念我国戚之情,必不肯加害。”二人计较已定,先备了马。三更时分,入帐刺杀马忠,将首级割了,二人带数十骑,径投猇亭而来。
  2. 先主怒曰:“朕自离成都许多时,你两个如何不来请罪?今日势危,故来巧言,欲全性命!朕若饶你,至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见关公乎!”言讫,令关兴在御营中,设关公灵位。先主亲捧马忠首级,诣前祭祀。又令关兴将糜芳、傅士仁剥去衣服,跪于灵前,亲自用刀剐之,以祭关公。
  3. 忽张苞上帐哭拜于前曰:“二伯父仇人皆已诛戮;臣父冤仇,何日可报?”先主曰:“贤侄勿忧。朕当削平江南,杀尽吴狗,务擒二贼,与汝亲自醢之,以祭汝父。”苞泣谢而退。
  4. 却说章武二年春正月,武威后将军黄忠随先主伐吴;忽闻先主言老将无用,即提刀上马,引亲随五六人,径到彝陵营中。
  5. 吴班与张南、冯习接入,问曰:“老将军此来,有何事故? ”忠曰:“吾自长沙跟天子到今,多负勤劳。 今虽七旬有余,尚食肉十斤,臂开二石之弓,能乘千里之马,未足为老。 昨日主上言吾等老迈无用,故来此与东吴交锋,看吾斩将,老也不老! ”正言间,忽报吴兵前部已到,哨马临营。 忠奋然而起,出帐上马。 冯习等劝曰:“老将军且休轻进。 ”忠不听,纵马而去。 吴班令冯习引兵助战。 忠在吴军阵前,勒马横刀,单搦先锋潘璋交战。 璋引部将史迹出马。 迹欺忠年老,挺枪出战;斗不三合,被忠一刀斩于马下。 潘璋大怒,挥关公使的青龙刀,来战黄忠。 交马数合,不分胜负。

注释:

  1. 这首诗描述了刘备在夷陵之战中与孙权军队的对峙情景。诗中描绘了刘备和黄忠两位老将的英勇表现,以及他们为复仇所做的努力。
  2. “先主怒曰”中的“先主”指的是蜀汉国的君主刘备。刘备在听到部下提到自己年老无用后,决定亲自出马去斩杀敌军将领,以证明自己仍然是一位值得尊敬和信赖的将军。
  3. “荆州牧”是指刘表的儿子刘琮,他在曹魏的大军压境下投降了东吴,使得刘备失去了荆州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地。
  4. “五虎大将”是蜀汉时期五位最杰出的将领,包括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他们在刘备手下效力多年,为蜀汉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5. “张苞”是刘备的儿子,他年轻有为,勇猛善战。在这场战斗之前,他向父亲请求原谅并报仇雪恨,表现出了他的忠诚和勇气。
  6. “马忠”本是一名普通士兵,但在战斗中被黄忠所杀。他的死为刘备提供了机会,使他能够向孙权展示自己的复仇决心。
  7. “潘璋”是东吴的一位将领,他与黄忠交战并在战斗中被杀。他的死进一步加剧了两方的矛盾和冲突。
  8. “蜀主”指的是刘备。他在战斗中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才能和勇气,成功地击退了东吴的大军,为自己的国家赢得了尊严和荣誉。
  9. “关公”即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武将,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之一。他的勇猛和忠诚为他赢得了“关公”这一尊称。
  10. “关兴”是刘备的儿子,他在父亲的指挥下参与了这场战争。在战斗中,他勇敢地为刘备争取了胜利。
  11. “傅士仁”是东吴的一位将领,他在战斗中被黄忠所杀。他的死为刘备提供了报复的机会,进一步增强了他的决心。
  12. “张南”是东吴的一位将领,他在战斗中与黄忠交战并在战斗中被杀。他的死为刘备提供了报复的机会,同时也展示了东吴军队的战斗力。
  13. “冯习”是东吴的一位将领,他在战斗中被黄忠所杀。他的死为刘备提供了报复的机会,同时也展示了东吴军队的战斗力。
  14. “关兴将糜芳、傅士仁剥去衣服”这里的“剥去衣服”是一种象征性的惩罚手段,用来表示对这两位将领的不公正待遇。
  15. “亲自用刀剐之”中的“用刀剐之”是一种残酷的刑罚,表示刘备对这两位将领进行了严厉的惩罚。这种行为表明了刘备对他们背叛国家的行为的愤怒和不满。
  16. “先主怒曰”中的“怒曰”表示刘备对这两位将领的愤怒情绪。他要求关兴在宴会上为他们举行丧礼,以表达他对他们的悲痛和不满。

赏析:

  1. 这首诗通过描绘刘备及其将领们在夷陵之战中的行为和决策来展现其个人品质和领导能力。其中涉及到了忠诚、复仇、勇气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 诗歌中的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挚热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通过对战争场面的生动描绘和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战争氛围和人物情感。
  3. 诗中还体现了作者对于正义与邪恶、忠诚与背叛等主题的思考和探讨。通过描写刘备和他的将领们在战争中的行动和决策,表达了对于英雄主义和道德价值观的推崇和维护。
  4. 此外,诗歌也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启示性。通过对战争和人性的分析,让读者思考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和人格尊严。
  5. 最后,诗歌还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通过引用古代的经典诗词和历史事件,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反映历史事件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个人情感的历史文献。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重要窗口,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和精神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