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刘晔谏曰:“今孙权惧蜀兵之势,故来请降。以臣愚见:蜀、吴交兵,乃天亡之也;今若遣上将提数万之兵,渡江袭之,蜀攻其外,魏攻其内,吴国之亡,不出旬日。吴亡则蜀孤矣。陛下何不早图之?”丕曰:“孙权既以礼服朕,朕若攻之,是沮天下欲降者之心;不若纳之为是。”刘晔又曰:“孙权虽有雄才,乃残汉骠骑将军、南昌侯之职。官轻则势微,尚有畏中原之心;若加以王位,则去陛下一阶耳。今陛下信其诈降,崇其位号以封殖之,是与虎添翼也。”丕曰:“不然。朕不助吴,亦不助蜀。待看吴、蜀交兵,若灭一国,止存一国,那时除之,有何难哉?朕意已决,卿勿复言。”遂命太常卿邢贞同赵咨捧执册锡,径至东吴。
却说孙权聚集百官,商议御蜀兵之策。忽报魏帝封主公为王,礼当远接,顾雍谏曰:“主公宜自称上将军、九州伯之位,不当受魏帝封爵。”权曰:“当日沛公受项羽之封,盖因时也;何故却之?”遂率百官出城迎接。邢贞自恃上国天使,入门不下车。张昭大怒,厉声曰:“礼无不敬,法无不肃,而君敢自尊大,岂以江南无方寸之刃耶?”邢贞慌忙下车,与孙权相见,并车入城。忽车后一人放声哭曰:“吾等不能奋身舍命,为主并魏吞蜀,乃令主公受人封爵,不亦辱乎!”众视之,乃徐盛也。邢贞闻之,叹曰:“江东将相如此,终非久在人下者也!”却说孙权受了封爵,众文武官僚拜贺已毕,命收拾美玉明珠等物,遣人赍进谢恩。早有细作报说蜀主引本国大兵,及蛮王沙摩柯番兵数万,又有洞溪汉将杜路、刘宁二枝兵,水陆并进,声势震天。水路军已出巫口,旱路军已到秭归。时孙权虽登王位,奈魏主不肯接应,乃问文武曰:“蜀兵势大,当复如何?”众皆默然。权叹曰:“周郎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今吕蒙已亡,无人与孤分忧也!”言未毕,忽班部中一少年将,奋然而出,伏地奏曰:“臣虽年幼,颇习兵书。愿乞数万之兵,以破蜀兵。”权视之,乃孙桓也。桓字叔武,其父名河,本姓俞氏,孙策爱之,赐姓孙,因此亦系吴王宗族。河生四子,桓居其长,弓马熟娴,常从吴王征讨,累立奇功,官授武卫都尉;时年二十五岁。权曰:“汝有何策胜之?”桓曰:“臣有大将二员:一名李异,一名谢旌,俱有万夫不当之勇。乞数万之众,往擒刘备。”权曰:“侄虽英勇,争奈年幼;必得一人相助,方可。”虎威将军朱然出曰:“臣愿与小将军同擒刘备。”权许之,遂点水陆军五万,封孙桓为左都督,朱然为右都督,即日起兵。哨马探得蜀兵已至宜都下寨,孙桓引二万五千军马,屯于宜都界口,前后分作三营,以拒蜀兵。却说蜀将吴班领先锋之印,自出川以来,所到之处,望风而降,兵不血刃,直到宜都;探知孙桓在彼下寨,飞奏先主。时先主已到秭归,闻奏怒曰:“量此小儿,安敢与朕抗耶!”关兴奏曰:“既孙权令此子为将,不劳陛下遣大将,臣愿往擒之。”先主曰:“朕正欲观汝壮气。”即命关兴前往。兴拜辞欲行,张苞出曰:“既关兴前去讨贼,臣愿同行。”先主曰:“二侄同行甚妙,但须谨慎,不可造次。”
您提供的链接内容为《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主要叙述了孙权投降魏帝并接受九锡之礼,以及刘备征讨东吴的事件。以下是对该小说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翻译
刘晔谏言:大夫刘晔建议,由于孙权害怕蜀军的强大攻势而请求归降,他认为与蜀、吴交战是天命所归,但派遣上将率数万大军渡江攻击孙权,这样会导致蜀军的外线进攻和魏国的内部攻击,使得吴国灭亡的日子不会超过十天。如果吴国被灭,那么孤立无援的蜀国也将难以持久。陛下为何不早做打算?
丕的决定:魏帝曹丕认为,既然已经接受了孙权的投降,再去攻击他,会挫伤其他想要投降的人的心;不如接纳他。
刘晔再次进谏:刘晔认为,虽然孙权有一定的才能,但他担任的是汉朝骠骑将军、南昌侯的职位,官位低微,仍心存畏惧中原之心;若加封王位,则仅比陛下高一个等级。现在陛下相信他的诈降,给予高位封号让他继续控制,这是在助长他的势力。
丕的决定:曹丕认为,他既不支持吴也不支持蜀,而是等待观察吴、蜀两军交战的情况。一旦消灭其中一个国家而仅剩一个,那时再除掉另外一国,有何困难?他的决定已定,你不要再说话了。
邢贞前往东吴:太常卿邢贞带着赵咨一起前往东吴,声称是为了迎接主公。
孙权的应对:孙权聚集百官商议如何防御蜀军,当得知魏帝封主公为王后,他选择不自称为上将军或九州伯,而是选择接受魏帝的封号。
众臣的反应:顾雍认为主公应该自称上将军和九州伯,不应该接受魏帝的封号。张昭则激烈地批评这种自降身份的做法,认为这是对江南没有一寸土地的轻视。
孙权的回应:孙权接受了封号,并在文武百官祝贺之后,准备了一些珍贵的物品,派人去感谢魏帝的恩赐。
消息传来:不久后,蜀主带领大军和蛮王沙摩柯的番兵等部队从水路和旱路同时出发,声势浩大。
孙权的应对:尽管孙权登上了王位,但魏帝并不想接应他,于是他询问文武百官:“蜀兵势大,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孙权的叹息:孙权感叹道:“周郎之后的有鲁肃,鲁肃之后的有吕蒙,如今吕蒙去世了,没有人可以和我一起分担忧愁。”
孙桓的提议:一个少年将领孙桓站起来,请求率领数万军队攻破蜀军。
权的回答:孙权询问了孙桓的具体计划,孙桓提出两名大将李异和谢旌,并要求数万军队。
朱然的响应:虎威将军朱然愿意与孙桓一同出征,孙权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任命孙桓为左都督,朱然为右都督,随即点齐五万水陆军马,命令孙桓统领。
孙桓的行动:孙桓率领二万五千人马驻扎在宜都边界,分为三营来抵抗蜀军。
蜀将吴班的汇报:蜀将吴班亲自出城投降,直到宜都将下寨,并且得知孙桓已在该处驻扎后立即上报给刘备。
先主的反应:刘备听说这个消息后大怒,命令关兴前去讨伐。
关兴的请求:关兴表示愿意前往攻打孙桓。
先主的批准:先主同意让关兴前去,并嘱咐他要小心谨慎。
张苞的请求:张苞也向先主请求一同出征。
先主的允许:先主同意两个侄辈一同出征,并叮嘱他们要谨慎行事。
注释
- 本段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涉及多个角色的互动及策略讨论。
- 文中提及的“九锡”是古代一种封赏诸侯或重要人物的礼仪,通常包括车马衣服等。在这里特指曹丕对孙权的封赏。
- “先主”指的是刘备,他在这段故事中是东吴的主要对手。
- “荆州”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地方政权,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后来由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 “合肥”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和政治中心,多次成为各势力争夺的焦点。
- “江东”泛指长江下游及其以南的地区,这里特指东吴统治区域。
- “蜀兵”指的是刘备领导的蜀汉军队。
- “荆州牧”是三国时期的一种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省主席或者特别行政区负责人。
该段落不仅展示了三国时代的权力斗争和战略部署,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战争的残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