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拜辞先主,会合先锋,一同进兵,列成阵势。孙桓听知蜀兵大至,合寨多起。两阵对圆,桓领李异、谢旌立马于门旗之下,见蜀营中,拥出二员大将,皆银盔银铠,白马白旗:上首张苞挺丈八点钢矛,下首关兴横着大砍刀。苞大骂曰:“孙桓竖子!死在临时,尚敢抗拒天兵乎!”桓亦骂曰:“汝父已作无头之鬼;今汝又来讨死,好生不智!”张苞大怒,挺枪直取孙桓。桓背后谢旌,骤马来迎。两将战有三十余合,旌败走,苞乘胜赶来。李异见谢旌败了,慌忙拍马轮蘸金斧接战。张苞与战二十余合,不分胜负。吴军中裨将谭雄,见张苞英勇,李异不能胜,却放一冷箭,正射中张苞所骑之马。那马负痛奔回本阵,未到门旗边,扑地便倒,将张苞掀在地上。李异急向前轮起大斧,望张苞脑袋便砍。忽一道红光闪处,李异头早落地,原来关兴见张苞马回,正待接应,忽见张苞马倒,李异赶来,兴大喝一声,劈李异于马下,救了张苞。乘势掩杀,孙桓大败。各自鸣金收军。
诗句
二人拜辞先主,会合先锋,一同进兵,列成阵势。孙桓听知蜀兵大至,合寨多起。两阵对圆,桓领李异、谢旌立马于门旗之下,见蜀营中拥出二员大将,皆银盔银铠,白马白旗:上首张苞挺丈八点钢矛,下首关兴横着大砍刀。苞大骂曰:“孙桓竖子!死在临时,尚敢抗拒天兵乎!”桓亦骂曰:“汝父已作无头之鬼;今汝又来讨死,好生不智!”张苞大怒,挺枪直取孙桓。桓背后谢旌,骤马来迎。两将战有三十余合,旌败走,苞乘胜赶来。李异见谢旌败了,慌忙拍马轮蘸金斧接战。张苞与战二十余合,不分胜负。吴军中裨将谭雄,见张苞英勇,李异不能胜,却放一冷箭,正射中张苞所骑之马。那马负痛奔回本阵,未到门旗边,扑地便倒,将张苞掀在地上。李异急向前轮起大斧,望张苞脑袋便砍。忽一道红光闪处,李异头早落地,原来关兴见张苞马回,正待接应,忽见张苞马倒,李异赶来,兴大喝一声,劈李异于马下,救了张苞。乘势掩杀,孙桓大败。各自鸣金收军。
译文
在《三国演义》第82回中描述了孙权投降曹操并接受九锡赏赐的情景,以及刘备征讨东吴时的战事。其中提到了两位将领——先主和孙权的部将孙桓。
1. 诗节释义
- “二人拜辞先主”:指的是孙权和刘备告别刘备,准备一起出征。
- “会合先锋”:指孙权和刘备联合他们的先锋部队一同进发。
- “列成阵势”:指双方军队排成整齐的阵列进行战斗。
- “孙桓听知蜀兵大至”:孙权听到了消息知道蜀国的军队即将到来。
- “合寨多起”:孙权和他的部下迅速集结起来。
- “两阵对圆”:双方军队摆开了阵势对峙。
- “桓领李异、谢旌,立马于门旗之下”:孙权带领李异和谢旌站在门旗之下指挥战斗。
- “见蜀营中拥出二员大将”:看到蜀营中有两名大将冲了出来。
- “张苞挺丈八点钢矛”:张苞手持丈八长矛冲锋。
- “关兴横着大砍刀”:关兴挥舞着大砍刀迎战。
- “苞大骂曰”:张苞大声怒斥。
- “桓亦骂曰”:孙桓也回击道。
- “张苞大怒”:张苞非常愤怒。
- “挺枪直取孙桓”:直接向孙桓发起攻击。
- “旌败走,苞乘胜赶来”:谢旌败退,但张苞紧追不舍。
- “李异见谢旌败了”:李异见到谢旌战败。
- “慌忙拍马轮蘸金斧接战”:急忙拿起武器加入战斗。
- “二十合”:交战二十回合。
- “不分胜负”:两人战斗不分上下。
2.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述展现了一场紧张激烈的军事冲突,描绘了两位英勇将领的英勇表现和战场上的激烈交锋。通过对细节的精细描绘,如兵器、战场布局、人物表情等,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战争的紧迫感和将领们的决心与勇猛。同时,诗中还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忠诚与牺牲精神,以及将领之间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进行的殊死搏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