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
这首诗是《聊斋志异》中的一段故事。以下是诗句、译文和注释: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译文:不久,成公回到家乡,听到妻子的讲述,犹如被冰雪覆盖,心如刀割。 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 译文:他愤怒地寻找自己的孩子,却找不到孩子的身影。 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译文:终于在一口井里找到了孩子的尸体,他将愤怒转化为悲痛,痛苦得几乎要哭出来。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
《促织》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小说,收录于《聊斋志异》第四卷。该文讲述了一个村中的少年爱好捕虫,他养了一只名为“蟹壳青”的蟋蟀,每日与孩子们比赛,无一不胜。少年想以此获利,但无人愿意购买,于是来到蟋蟀收藏者成的地方,看到成所藏蟋蟀后掩口大笑。少年将自己的蟋蟀也放入笼子中,成见状后感到惭愧,不敢与之较量。少年坚持要与成进行比赛,考虑最终无法利用,不如博得一笑,因此将两只蟋蟀一同放入大盆中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感的把握,考查考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诗是一首写景小诗,作者通过“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度”二句描绘了一幅山中人居高临下俯瞰山中景色的图景;三、四句又描写了“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表现了山中人的隐逸情怀;五、六句则写出了山中人家聚落的景状;七、八句描绘了山中人归途所见的景致。全诗结构紧凑,意境优美。 【答案】 译文: 我身处瓮盎之中
渡河 归途过黄河,一叶大如掌。 飕飗西南风,饱帆荡双桨。 船小堕帆侧,高低任俯仰。 舟如瓢水盈,闪闪浮瓮盎。 激水雪崩腾,珠花迸衣上。 驶急穿横流,汹汹作怒响。 回首过来处,低云接沆漭。 注释: 1. 归途过黄河:回家的路上经过黄河。 2. 一叶大如掌:一片树叶那么大。 3. 飕飗西南风:刮着西南风。 4. 饱帆荡双桨:帆饱了,用两个桨划水。 5. 船小堕帆侧:船小,帆掉到一侧。 6.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在秋日长堤上,倚着栏杆眺望远山,心中满是离愁别绪的场景。 第一句“旧向长堤缆画桡”,描述了作者过去常常在长堤上划船的情景,这里“画桡”指的是船上的装饰,形象地描绘了长堤的美丽景色。 第二句“秋来秋色倍萧萧”,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喜爱和赞美。这里的“萧萧”形容秋风的声音,给人一种凄凉而宁静的感觉。 第三句“空垂烟雨拂横桥”,描绘了秋雨中的景色,雨丝如烟般飘渺
诗句释义与译文: - 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 屠夫傍晚归来,发现担中的肉已经用尽,只剩下骨头。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两头狼,它们远远地跟在后面。 -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 屠夫感到害怕,于是把骨头扔给狼。但第一只狼得到骨头后停下来了,另一只狼仍然紧追不舍。然后又把骨头扔给它,但随后的狼又停了下来,前面的狼又追上来了。
注释: 1. 屠人:卖肉的人。 2. 货肉归:把肉卖了回来。 3. 日已暮:太阳已经落山了。 4. 狼:一只狼。 5. 瞰(kàn):看,俯视。 6. 似甚垂涎:好像很馋。 7. 步亦步,尾行数里:狼一步一步走,尾巴拖在地上,走了几里路。 8. 屠(tiáo)惧:屠夫害怕。 9. 示之以刃,则稍却:用刀对着狼,狼就后退一些。 10. 既走,又从之:狼走了,又回过头来。 11. 屠无机
【诗句】 聊斋志异·卷一·狼三则(其三) 【译文】 屠夫在傍晚行走,被狼追赶。路上有个夜晚耕作的人留下的屋子,他跑过去躲藏。狼从苫草中探出爪子来抓。屠夫急忙抓住它,命令它不要离开,但想不出有什么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的爪子下的皮肉,用吹猪的方法来吹。极力吹动了一会儿,感觉狼没有多大动静,才把它绑好。出去查看,发现狼胀得像牛一样大,大腿直得不能屈曲,口张得闭不上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诗句解释与注释: 1. 临风惆怅一登台,台下黄花次第开。 - “临风惆怅”描绘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观时的情感状态,即秋风中的孤独和哀愁。 - “一登台”指的是诗人登上高处(可能是指山丘或高台),“黄花次第开”意味着在秋天的背景下,黄色的花朵(菊花)依次绽放。 2. 名士由来能痛饮,世人元不解怜才。 -
广平冯生,少轻脱,纵酒。昧爽偶行,遇一少女,著红帔,容色娟好。从小奚奴,蹑露奔波,履袜沾濡。心窃好之。薄暮醉归,道侧故有兰若,久芜废,有女子自内出,则向丽人也,忽见生来,即转身入。阴思:「丽者何得在禅院中?」絷驴于门,往觇其异。入则断垣零落,阶上细草如毯。彷徨间,一斑白叟出,衣帽整洁,问:「客何来?」生曰:「偶过古刹,欲一瞻仰。」因问:「翁何至此?」叟曰:「老夫流寓无所,暂借此安顿细小。既承宠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