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而跃。急趁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往。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这首诗是《聊斋志异》中的一段故事。以下是诗句、译文和注释: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译文:不久,成公回到家乡,听到妻子的讲述,犹如被冰雪覆盖,心如刀割。
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
译文:他愤怒地寻找自己的孩子,却找不到孩子的身影。
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译文:终于在一口井里找到了孩子的尸体,他将愤怒转化为悲痛,痛苦得几乎要哭出来。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译文:夫妻二人面面相觑,家里一片寂静,再也没有欢声笑语。
日将暮,取儿藁葬。
译文: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他们把孩子埋葬了。
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
译文:他们轻轻触摸尸体,发现孩子的气息微弱,心中大喜,将孩子放在床上,半夜孩子苏醒了过来。
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
译文:虽然稍微松了一口气,但是孩子的脸色呆滞,仿佛随时都会睡着,成公回头看着蟋蟀笼子空荡荡的,看到孩子就感觉气息断续,声音沙哑,也不敢再追究孩子的下落。
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译文:从天黑到天亮,成公都没有合眼,直到东方的太阳升起,他才疲惫地躺下,心里充满了忧愁。
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
译文:突然听到门外有虫子的叫声,他惊慌地起身查看,果然还有一只虫子在那里。
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而跃。
译文:他高兴地抓住了这只虫子,每次听到它的叫声就会跳开,动作快得像飞一样。当他用手去触碰它时,它就像没有实物一样,手一抬,它就又跳走了。
急趁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往。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译文:他急忙追赶,穿过墙角,却不知道它的目的地在哪里。他四处张望,只见那只虫子伏在墙上。他仔细端详,发现这只虫子比之前看到的还要小,黑色带有红色,绝不是之前那一只。
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
译文:成公认为这只虫子很小,便把它丢弃了。他徘徊不定地观察四周,寻找那只被追的虫子。这时,墙上的那只小虫子突然跳落到他的袖子和衣服里。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译文:他仔细观察,发现那只虫子的形状像一只土狗,翅膀上有梅花花纹,长长地弯曲着腿,看起来非常可爱。
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译文:成公很高兴地将它收了起来,准备献给公堂里的长辈们看,心里惴惴不安,担心长辈们不喜欢这个礼物,于是决定试着用它来较量一番。
这是一首描述成公寻找失踪孩子的故事,诗中的关键词包括“成”、“家”、“蟋蟀笼子”、“斗”等。通过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感受到成公对失踪孩子的担忧和思念之情。同时,诗中的描写也展示了成公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