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
这首诗来自《聊斋志异·卷一·种梨》,描述了一位乡人因贪婪而导致的悲剧。让我们逐句解读并赏析。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 译文:刚开始的时候,一个道士正在作法,而乡人也在人群中围观,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注释:初:开始的时候。道士:指施展法术的人。作法:施行法术。乡人:指当地的老百姓。引颈注目:伸长脖子,睁大眼睛注视。竞:竟然。忘:忘记了。
诗句 - 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 - 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葺生鸭毛,触之则痛。 - 大惧,无术可医。 - 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 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 - 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 - 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 - 某益窘,因实告邻翁。 - 翁乃骂,其病良已。 译文
诗句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译文 李超,字魁吾,是淄川西边的普通人。性格豪爽,喜欢施舍。偶然有一个僧人来乞食,李超就大吃特吃地供养了他。僧人非常感激,于是说:“我是少林寺出身的
诗句: 1. 乡人货梨于市 2. 颇甘芳,价腾贵 3. 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 4. 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 5. 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 6. 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7. 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 8. 道士拜谢。 9. 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 10. 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
《聊斋自志》是蒲松龄为《聊斋志异》所写的序言,体现了他的创作动机与文学理念。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披萝带荔:意指作者如同在茂密的萝薜中采摘果实一样,从生活中汲取灵感。 2. 三闾氏感而为骚:三闾指屈原,他因忧国忧民写下了《离骚》,这里比喻作者因感慨现实而创作。 3. 牛鬼蛇神:形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怪异,充满神秘色彩。 4. 长爪郎吟而成癖:描述作者对写作的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 5.
【注释】聊斋:作者自谦之词,意谓“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康熙己末:康熙五十一年(1712)。春日:指春天。 【赏析】这是作者在《聊斋志异》自序中的开头部分。开篇即交代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作者本人的谦虚态度。康熙五十一年为己未年,“春日”二字点明时间,“聊斋自志”四字则表示全书的主旨和内容
【诗句】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译文】 奂山山市,是邑中的八景之一,然而几年来却难得一见。孙公子禹年和同伴们在楼上饮酒,忽然间看见山头有个孤零零的塔突兀而起,直插到那碧蓝的天空中,大家都惊讶地互相望着,想着这附近并没有这样的寺庙。不久,就看见宫殿楼宇数十座,碧瓦朱红屋脊,这才恍然大悟
诗句 1 翼日进宰:次日,我被推荐到了县衙。 2. 宰见其小:县官看到我的小,很生气。 3. 成述其异:我向他叙述了我的特殊能力。 4. 试与他虫斗:我试着与其它虫子争斗,它们都败下阵来。 5. 又试之鸡:我又试着与鸡搏斗,结果也正如我所料。 6. 乃赏成:县官于是奖赏了我。 7. 献诸抚军:我把这件事献给了抚军大人。 8. 抚军大悦:抚军非常开心。 9. 以金笼进上:他把金笼子给我。 10
诗句及翻译: 1.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 诗句解读:在宣德年间,皇宫里还流行着捕捉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百姓征收。这种蟋蟀不是来自西方。有一个华阴县的县官为了讨好上司,献上了一头蟋蟀,并让它与别的蟋蟀比赛
【注释】 1.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反复思考,难道是教我去打猎虫子的地方吗? 2. 细瞩景状,与村东大佛阁真逼似:仔细观察那景色,和村子东边的大佛阁非常相似。 3. 乃强起扶杖:于是勉强站起来,拄着拐杖。 4. 执图诣寺后:拿着地图走到寺庙后面。 5. 有古陵蔚起:有一个古老的墓地高耸而起。 6. 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沿着墓地走着,发现有蹲卧的石头一片一片的。 7. 俨然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