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
久者一之纯,大者兼之富。 【注释】长久以来保持的纯正,就是最大的财富。 【赏析】这里讲的是一个道理:只有保持纯正,才能达到最大富饶。这是对人生的一种启示,告诫人们要追求纯洁和真诚的人生境界。 不杂以私伪,故纯;久,非专执不化也。穷天地万物之理,故富;大,非故为高远也。兼之富者,合万于一;一之纯者,一以贯万。一故神,两在故不测,下学而上达矣。 【注释】没有掺杂任何私心和虚伪,因此是纯粹的
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 君子之所以能够在凶险、恐惧的世道中立足,是因为他们有着坚定不移的品质和事业,从不在时机面前懈怠。 “义精”,这意味着在面对凶险和恐惧时,有正确的处世原则和行为方式。这样的人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情况,保持正直。 “趋时者,与时行而不息”是说,要时刻关注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策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动静不失其时”,这是对“义极则光明著见”的进一步阐释
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 大人不离物以自高,不绝物以自洁,广爱以全仁,而不违道以干誉,皆顺天之理以行也。 注释:这里的“大人”是指有高尚道德的人。这些人不会脱离事物来显示自己的高贵,也不会抛弃事物来保持自己的纯洁;他们会广泛地关爱他人,以此来体现自己的仁爱,但他们不会违背道德去做一些不正当的事情,而是顺应自然的道理去行事。 天以直养万物, 万物并育于天地之间,天顺其理而养之,无所择于灵蠢
这首诗出自《庄子·内篇·应帝王》。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 注释:这是《庄子》一书中的一个篇章,张子是注解此篇的人。 2. 入德以凝道 注释:通过修炼道德来凝聚大道。 3. 的然,著于外也 注释:自然而然的样子,体现在外在。 4. 附托于道而不知德 注释:依附在大道上,却不懂得道德。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只追求外在形式,却不关注内在修养的人的批评
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安所遇而敦仁,故其爱有常心,有常心则物被常爱也。 安遇所以自处,敦仁则必及物。然人之所以不能常其爱者,境遇不齐而心为之变;心为境迁,则虽欲敦爱,而利于物者恐伤于己,仁不容不薄矣。若得丧安危,无遇不安,则苟可以爱而仁无所吝,一言一介,无迁就规避之心,不必泽及天下而后为仁也。 大海无润,因暍者有润;至仁无恩,因不足者有恩。乐天安土,所居而安,不累于物也。 无恩者
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解析哲学智慧,探索宇宙与人生之道 1. 原文释义 - 金和而玉节之则不过 - 金坚玉白,而养之以和,节之以润 - 道所以可久可大,以其肖天地而不离也 2. 译文与注释 - “清”即清净之物,“和”为和谐之物 - 金和而玉节之则不过,指金玉相合但不失其自然之度 - 金坚玉白,而养之以和,节之以润,则至清而不异,智能运物,而恒贞于一 - 道所以可久可大,以其肖天地而不离也 3.
诗句翻译与注释 1. 君子之不愿乎外,非恬淡寡欲而已,随所处而必居正,则自无外愿也。 译文: 君子对于外在的欲望并不满足,不仅仅是因为淡泊寡欲。只要处于适当的位置,就一定会坚守正道,自然也就不会有外来的愿望了。 关键词: 外愿(外来的愿望),恬淡寡欲(恬淡而不贪图名利,少有欲望),居正(保持正直) 2. 盛,谓道之大者。 译文: 所谓的"盛"是指大道的广大之处。 关键词:
诗句 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 译文 君子之道达到万物,因此圣人无法全部做到; 道通天之化,君子必须明确地表现出来;而天盛德大业,古今互相成就且不急躁,生与杀并行而不冲突,圣人能根据时势裁成,但不能模仿其广大。 夫妇之智混淆在万物上,故大人有所不参与; 夫妇之智偶尔符合于道,但天明孤发,几与蜂蚁的君臣、虎狼的父子相杂,所以自经沟渎的信任,从井救人的仁心,夫妇能做大人不做,大人以贞一的行为行动。
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 险阻可通,况其大常者乎。 易简故能说诸心,知险阻故能研诸虑; 道在己而无忧,故悦,悦而忧惑不妄起,则所虑者正而自精。不然,在己无大常之理,物至情移,愈变而愈迷矣。 知几为能以屈为伸。 几者,动静必然之介,伸必有屈,屈所以伸,动静之理然也。以屈为伸,则善吾生者善吾死,死生不易其素,一以贯久大之德矣。乾之“知存亡进退而不失其正”,坤之“先迷后得”,所以平天下之险阻也
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 四海之广,古今之变,顺逆险阻,无不可行矣。 释义:无论多么宽广的海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顺利还是困难,都没有什么是不能应对的。 大达于天,则成性成身矣。 释义:一旦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那么人就会具有天赋的品质和完美的身形了。 大而化之,仁熟而无土不安,合于天德之无不覆,圣矣。 释义:如果能够做到大智慧,那么仁爱就能够使万物得到安宁,符合上天的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