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
诗句: ``` 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义,仁之动也;流于义者于仁或伤。 仁存而必动,以加于物,则因物之宜而制之。然因物审处,则于本体之所存有相悖害者矣。故处物必不忘其静之所函,而屡顾以求安。 仁,体之常也;过于仁者于义或害。 体之常者,贯动静而恒也。乃方动而过持以静,则于事几之变失矣。故必静存万里、化裁不滞之圆神,曲成万物而不遗。 此章言仁义之相为体用,动静、刚柔以相济而不可偏也。 立不易方
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 不通昼夜,未足以乐天。 这句话的大意是,如果一个人不能理解日夜更替的道理,那么他就不能真正地快乐于天地间的变化。 屈伸往来之理,莫著于昼夜。昼必夜,夜必昼,昼以成夜,夜以息昼,故尧、舜之伸必有孔子之屈,一时之屈所以善万世之伸,天之所命无不可乐也。 这句话的大意是,昼夜更替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白天必然伴随着夜晚,夜晚必然伴随着白天,白天用来成就了夜晚,夜晚用来休息白天
《感人心》译文: 能够通达天下人心愿的,就是能感动人心。圣人与人为伍而没有自己,因此和平治理天下,没有比感动人心更好的了。 天下的人,嗜好、习俗改变他们的志向,无所不有。推究其本原,都是道所许可的。所以不仅兵农礼乐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私人亲人、长者、喜好财物和美色,也可以按照其情之正者为性之所弘。圣人达到太和氤氲的变化,不执着于自己的是非去对待他人,那么君子乐于得到道理,小人也乐于得到欲望
诗句及译文: ``` 万物皆备于我, 素,犹豫也,言豫知其理而无不得。此孟子自言其所得之辞。 反身而诚,谓行无不慊于心,则乐莫大焉。 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实践之,乃心所素知,行焉皆顺,故乐莫大焉。 未能如玉,不足以成德; 未能成德,不足以孚天下。如玉,表里纯善而无疵也。放道而行,非诚有其得于心者,虽善,不足以感人。 修己以安人。修己而不安人,不行乎妻子,况可忾于天下?忾,气相感也。修己之尽者
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 性天经,然后仁义行,故曰“有父子、君臣、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注释:这里的“性天经”指的是人的本性和天理,通过遵循这些原则,可以使人的行为(仁义)得以实现。 性天经者,知大伦之秩叙自天,本吾性自然之理,成之为性,安焉而无所勉强也。能然,则爱敬之用扩充而无不行矣。 注释:性天经是理解并按照天地的自然法则行事的规律,它源于我们天生的本质和自然的道理,形成之后
``` 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 子夏谓“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斯之谓尔。 出入,损益也。虽有损益,不逾天地日月运行各正之矩,非谓小节之可以自恣也。 礼器则大矣,能备知礼器而用之,大人之事备矣。 修性而非小成者与!性,谓理之具于心者;修,如修道之修,修著其品节也。修性而不小成,所以尽吾性之能而非独明其器数。 运则化矣,礼运本天地日月之化而推行于节文,非知化者不能体。达顺而乐亦至焉尔。
这首诗的翻译如下: 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 “易简之善配至德”。 至德,天之德也。顺天下之理而不凿,五伦百行晓然易知而简能,天之所以行四时、生百物之理在此矣。 “大德敦化”,仁智合一,厚且化也; 敦,存仁之体也;化,广知之用也。大德存仁于神而化无不行,智皆因仁而发,仁至而智无不明。化者,厚之化也,故化而不伤其厚,举错而枉者直,此理也。 “小德川流”,渊泉时出之也。敔按:此言用涵于体
这首诗的标题是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作者是张载,他的注本名为《正蒙》。在注释中,作者提到了易简理得则知几,知几然后经可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够理解易的简单道理,就能够得到“几”,即事物的征兆或迹象。然后通过这个“几”,就可以纠正和调整事物的发展规律,使事物得到正确的发展。 作者提到了易简,乾、坤之至德,万物同原之理。这句话的意思是,易的简单道理包括了天地的至高道德,以及万物的根源原理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天地、鬼神、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的准则。 1. 照无偏系,则日月合明;以理烛物,则顺逆、美恶皆容光必照,好而知恶,恶而知美,无所私也,如日月之明矣。 注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够公正无私的看待问题(没有偏心),那么就可以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明亮地照亮一切(万物)。在处理事情时,能够遵循正义,那么无论好坏都能被接受并得到应有的评价(光明)。这就像太阳和月亮那样,没有任何私心
诗句: 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 译文: 德,是指得,凡是有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得到。得,就是指从天那里得到的。所有的事物都是太和氤氲之气所构成,有质物就会有性,有性就会得到德,草木鸟兽虽然没有无性无德,但其质地与人不同,那么性也就不同,德也就不同了。如果都是人,那么他们所得的一阴一阳继善之理气都是相同的,虽然才分或偏颇,但德行必然相同,所以说“人无有不善”。 诗句: 日新之谓盛德,过而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