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麟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三字经》逐句翻译与赏析: 1.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 “自子孙,至玄曾”指的是从自己的子孙开始,一直到玄孙,这是家族中世代的顺序。“乃九族,人之伦”是指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人的基本伦理秩序。 - 注释:这句话强调了家族的重要性和家族成员之间的责任与义务。 2.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 描述了家庭成员之间应持有的相互尊重与关怀。 - 注释
```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
注释与赏析: 三字经(The Three-Character Classic)是一本古代儿童启蒙读物,由宋末元初的王应麟编纂。全书以三字一句、四句一韵的形式编成,内容包括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伦理等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生活哲理和格言。这首诗是其内容之一,意在告诫人们要勤奋工作才能取得成功,而嬉戏娱乐却没有任何益处。 译文: 勤勉劳作有成果,游戏娱乐不值一提。务必警惕,努力前行。
《三字经》 - 黄道、赤道:指的是地球运行的轨道,黄道是太阳在天空中沿着的轨迹,赤道是地球自转轴穿过的平面。 - 温暖极:指地球表面温度分布均匀的地方。 - 我中华:指中国。 - 东北:古代中国地理方位中的“东”和“北”,这里指中国的东北部地区。 - 寒燠均:冷热适中,气候宜人。 - 霜露改:指四季变换,天气冷暖变化。 - 高原、大海:指中国地形地貌的特点,有广阔的高原和辽阔的大海。 - 江河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句翻译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注释和标题理解其内容,最后分析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本题要求对这首诗逐句释义并赏析,这是考查学生理解古诗文的能力。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然后是“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1)天柱不可折:天柱,指泰山,象征支撑天地的柱子。比喻国家的栋梁之臣。天柱不可折
【注】: 1. 吴刺史庙:唐代大历中,吴郡(今江苏苏州)刺史李怀恩开陂湖以溉田。后人为纪念他,建祠于此。 2. 城西:指苏州城西。 3. 水涘:水边。 4. 翠松列植路如砥:路旁种着苍翠的松树,就像磨刀石一样平整。“砥”是一种石头。 5. 耆老:年高的人。 6. 唐大历中吴刺史:唐代大历年间,吴郡(今江苏苏州)的刺史是李怀恩。 7. 为民开陂湖:为民众修建了水利工程。 8. 故迹犹传堰九里
【注释】 《配食大成乐章酌献沂国公》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篇颂词。全文共八句,内容如下: 公传自曾,孟传自公。 有的绪承,允得其宗。 提纲开缊,乃作中庸。 侑于元圣,亿载是崇。 【赏析】 《配食大成乐章酌献沂国公》是北宋名臣范文正公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六月七日为祭祀“配天”“配地”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而写的一篇颂词。原文如下: 配食大成乐章酌献沂国公 公传自曾,孟传自公。
【注释】 坎击鼓兮:在水边击鼓。鄞水浒(hù):水边的岸边。堰九里:筑坝九十里,以疏导河水。酾(shī)流为雨:分流灌溉田地,使土地得到滋润。泱(áng)泱:水波荡漾的样子。芃(péng)芃:庄稼茂密的样子。鸿隙堙(yīn):指祭祀时用土填塞祭坛的缺口。谣豆芋:祭祀时用豆子和芋头等祭品。侯嘉绩(jié):贤明之主的功绩。澧(lǐ)嘉:美好而盛大。倚(yǐ)其:依靠着它。飙(biāo)轮下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时,要仔细阅读原诗句,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分析,同时注意结合题目要求进行作答。“配食大成乐章酌献郕国公”的意思是:在太学里学习了礼义忠信之道,万代相传的训诫和彝则。“心传忠恕”“爰述太学”,意思是说:从内心去传颂忠诚和仁爱,在太学中学习礼仪之道。“惠我光明,尊闻行知”意思是:给我带来光明,让我尊敬听闻,践行知识。“继圣迪后”的意思是:继承圣人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