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皦
【解析】 本诗是一首写景的七律,全诗以“游嵩山”为题,通过对山中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其一,首联“独背焦桐访洞天”,焦桐即古琴,传说黄帝曾用桐木制造琴,故有“焦桐”之称。这两句说:独自背负着古琴,寻找那神仙居住的洞府;暂攀仙迹,抛弃尘世之缘。表达了作者寻仙访道的思想。 其二,颔联“深逢野草皆疑药,静见樵人恐是仙”,这二句是写嵩山中的景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贾岛(779~843年),唐朝诗人,字阆石,人称“诗奴”,范阳(今北京西南)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后受具足戒,俗姓贾,一作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元和初,应举不第。唐文宗时,曾因赋《题李凝幽居》而得宰相裴度赏识。后屡试不中,遂寄情山水,穷究佛理,与韩愈、孟郊等人交游。其诗多写荒凉冷漠之景,语言平淡朴实,不尚雕琢。 全诗共四句,内容如下: 家临泾水隔秦川
【解析】 “月中桂”:指月亮中的桂花。 “断破”:指月亮残缺不全,比喻人的命运多舛。 “重轮种者谁”,意思是说是谁在种植这样的桂树呢? “银蟾何事便相随”:意思是为什么银蟾会陪伴着你? “莫言望夜无攀处”意思是不要以为夜晚没有攀摘的地方。 “吟人有得时”:意思是说那些吟诗的人,也有欣赏到它的时候。 “几回目断云霄外”:意思是说几次仰望天空,看到月亮已经飞向云霄之外了。 “未必姮娥惜一枝”
这首诗是诗人在游览道旁的松树时所作,通过对松树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首句“偃盖当衢莫记年”中的“偃盖”指的是松树的枝干,而“当衢”则是指道旁。诗人通过这一句话表达了他对这棵松树的印象,仿佛它已经生长了很长时间,无法记住它的年份。 接下来的句子“独含苍翠鹤应怜”则是诗人对松树的赞美。他认为这棵松树独自保持着苍翠的颜色,就像一只孤独的鹤一样。这里的“怜”字表达了诗人对这棵松树的喜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先要理解诗歌内容,然后结合注释,把握诗句意思,最后分析诗人的情感。 “早梅”是题目,点明了诗歌的内容,这是一首咏梅诗。“江南近腊时,已亚雪中枝。”意思是在江南临近腊月的时候,梅花已经胜过了积雪中的枝条。(腊:指冬季)“一夜欲开尽,百花犹未知。”“一夜”指一夜之间。梅花一夜就要盛开完毕了,而其它百花还不知道呢!(犹:尚、未)。“人情皆共惜
诗句逐句释义及赏析: 1. “尘事何年解客嘲”:尘世的纷扰何时才能得到理解,被他人嘲笑。这里的“尘事”泛指世间的纷乱和世俗之事。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纷扰世界的无奈和困惑。 2. “十年容易到三茅”:在漫长的岁月里,很容易就能达到三茅山这个地方。这里的“三茅山”是道教名山之一,位于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圣地之一。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修行成仙的渴望和追求。 3.
湘江晓望 笙歌欢罢散离筵,水色朦胧蘸宿烟。 山响疏钟何处寺,火光收钓下滩船。 微云过岛侵微月,古岸平江浸远天。 归梦已阑风色动,孤帆仍要住无缘。 注释: - 笙歌:古代的一种音乐形式,用笙和管乐器演奏。欢罢:形容欢乐过后的情景。 - 水色:水面的颜色,这里指湘江的水色。朦胧:模糊不清的样子。 - 宿烟:隔夜的炊烟。 - 山响:山上传来的声音。疏钟:寺庙里的钟声。 - 火光:渔火。收钓:收起钓具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九江群山高峻,只有匡庐最为出名。 万叠山峦如影,遮掩着残雪;数峰如岚,映衬着夕阳。 冷风侵人醉意,铺下秋色;高歌吟咏,送走水声。 等待时机酬答志向,白云深处是归程。 注释及赏析: - 九华望庐山:这里的“九华”可能指的是作者所居之地,而“庐山”则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 - 九江山势尽峥嵘:形容九江的山势非常壮丽。 - 惟有匡庐最得名
赠胥尊师 绿发童颜羽服轻,天台王屋几经行。 云程去速因风起,酒债还迟待药成。 房闭十洲烟浪阔,箓开三洞鬼神惊。 他年华表重归日,却恐桑田已变更。 注释: 1. 绿发童颜:绿色的秀发,像孩童般的脸庞,形容人的面容清秀、年轻。 2. 羽服轻:穿着轻盈的羽衣,形容人穿着轻便。 3. 天台王屋:古代地名,这里指代高耸入云的山峰或建筑。 4. 云程去速:形容行程快捷,如同云彩一样迅速。 5. 因风起
【诗句释义】 冬日我居地酬谢光上人的来访, 吾道已丧,何时才复见光明? 门无俗事,尘锁重关闭得严, 书卷打开,犹如国风在耳边。 远山野景,霜叶先白,庭园荒凉,落叶堆积。 天寒地冻,吟诗咏史,聊以自娱, 仍喜与君畅谈天台山的风光美景。 【译文】 冬天,我住在原地招待来访的光上人, 我的大道已经丧失很久了,你为何在这个时候来到这里? 家门没有世俗的杂事可以打扰, 卷轴打开,仿佛闻到了如国歌般的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