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元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送霍年兄之署教靖江 送你去到靖江任职,怀念当年我们在一起的日子。 你出身于有名望的家庭,你的才华和风范在一代又一代中传扬。 你的家是杜陵的,就像天上的尺五;你的人是从门下士三千中的。 夜晚的南海月亮突然令人惊讶,歌声想要和武城的弦乐相和谐。 明天到达苏湖时,你会怀古思今,才知道我的诗道寄托于青毡之上。 译文: 送你去到靖江任职,怀念当年我们在一起的日子。
病中的我正对着窗外的雪景,听到诸位好友都在假集杜甫。 我的身体想振翅高飞但病在床上,像洁白的云彩在日光下飘荡。 王生奇怪我的面庞如此难看,我就像西汉的司马迁因着太史令而著《史记》一样。 画省里的香炉冒着烟儿却违背我伏枕睡觉的习惯,我漫不经心地焚香于芙蓉别殿。 此时我在大雪纷飞中遥望诸友相忆,我行酒赋诗也未觉其漫长。 注释: 1. 身欲奋飞病在床:身体本想振翅高飞,却被疾病缠身,不能自由飞翔。 2
《唐寅老母寿日集杜》是明代诗人唐伯元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如下: ```plaintext 几回青琐点朝班,日绕龙鳞识圣颜。 南望青松架短壑,东来紫气满函关。 一双白鱼不受钓,万丈丹梯尚可攀。 何为西庄王给事,来游此地不知还。 ``` 译文: 在朝中任职的次数很少,就像天上的太阳每天绕着龙鳞转动,才能认识皇上的面容一样。 向南望去,可以看到一座青山上覆盖着青松,山间有一条小河横卧其中
采芳亭喜传长孺同舍至共观芍药因话二顾 二顾何翩翩,耽玄近可怜。 青云还我贵,白眼好情偏。 见面从君过,无书只信传。 宁知花坞里,吏隐亦逃禅。 译文:在采芳亭中听闻你的同舍人已来到此地一同欣赏芍药花,于是一起谈论你过去两次的出仕经历。你第二次被举荐为官时,因为对官场生活厌倦而隐居山林,过着淡泊名利的生活。如今见到你依然保持着这样的志向,真是让人感到欣慰和钦佩。 注释:1. 采芳亭:位于洛阳城东
【注释】 1、“过”字,是经过的意思。 2、“老山”,指故乡的山。 3、“栖迟”,指停留。 4、“调”,这里指诗歌。 【解析】 首联:诗人一大早就出发到田间去(“蚤发”),秋风扑面而来,吹得衣襟冰凉(“洒客襟”)。 颔联:走到关中,只见一望无际的淮水尽处,远处的楚地云层深密。 颈联:年纪大了,怜惜今日的自己;流连忘返,怀念故乡的树林。 尾联:在高山上弹奏着《阳春白雪》,却惭愧于古人的心情。
【注释】 庚寅:指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 二河:黄河与淮河,泛指京城附近。 奉和薛舜征兄见赠韵:是诗人在薛舜征兄送别之后,应请即兴而作的酬赠诗。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三月从江州(今江西九江)赴京时,为留别亲友而写的,并有和薛舜征兄之赠之作。此诗首联点明出发的时间、地点及送别的亲友;颔联写莺花虽美,却令人留恋不忍离去;颈联写自己对皇帝有所思恋,不敢直言
渡淮二首 描绘历史变迁与人民情感 1. 清淮如带绕,秋色与天长。 - 诗句解析:描述了清淮(指一条宽阔的河流)环绕的景象,秋天时景色与天空相连。 - 译文:清澈的淮河如同一条细带般环绕四周,秋季时分,天空和大地融为一体。 - 注释:淮河,古称“淮水”,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支流之一。 - 赏析: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淮河比作带子,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同时,通过“秋色与天长”表达了秋天的辽阔和辽远。
注释:夜宿蓝屋驿不寐追和白沙先生台书春晚之句 古驿江头近钓矶,伤心春事故山违。 杨朱正恐当年误,伯玉宁知四九非。 反命敢云恭父命,征衣今又负莱衣。 庭槐旧绿称觞处,留得清阴待我归。 译文:在古驿江头的近处,有一座矶石上的钓台,让人伤心的是,春天到了却无法与故乡的亲人团聚。我害怕像杨朱一样,当年误入歧途,后悔莫及;又担心像伯玉一样,被四九年的变革所迷惑。现在我要回到家乡,但已经身不由己,背负着征衣
新移芍药台上 新移植到花台上的芍药,生机盎然,春意正浓。 花台春烂熳,芍药可谁同。 这诗句描绘了春天里芍药盛开的景象,芍药的花朵繁多、色彩艳丽,仿佛是春天的使者,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美好和喜悦。这里的“烂熳”形容芍药盛开时的盛况,而“可谁同”则表达了诗人对芍药美景的独特感受和欣赏之情。 旧蕊交新蕊,深红间浅红。 这句诗描绘了花台上新旧交替的芍药花序。老去的花瓣逐渐凋落,新的花瓣又悄然绽放
以下是对《渡淮二首·其二》逐句的释义及赏析: - 今日长淮好,经过人姓唐。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秋天夜晚经过淮南长淮时的美好感受,同时也暗示了通过此地区的人大多姓唐。 - 鱼龙秋是夜,鸿雁稻为粮。 这里的“鱼龙”可能指的是淮南地区的水生生物,如鱼类和龙卷风等,而“鸿雁”则可能是迁徙的水鸟,如雁群等。“稻为粮”则表明了秋季农作物丰收的景象,强调了淮南地区的农业发展。 - 古渡犹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