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廷式
【注释】 齐天:极乐。指高氏瓮芳录中的诗文。 烽烟已静:烽火熄灭了。闻钟鼓,听到钟鼓声。开编:打开文集。尚堪:还是能。零涕:流泪。 大地平沈:大地沉没。长星昼出:《汉书·天文志》载:“荧惑守心,有兵主恶之。”《史记集解》:“荧惑色白,主西方,为金,故称兵主曰‘恶’也。”虎口逃生:老虎嘴里抢得生路。何地:何处。微臣自异:卑贱的臣下与众不同。列八瓮庭前:陈列着八瓮酒于庭院之前。举家同死:全家一同死去
注释: 榆塞(yú sāi):边塞,边关。 枫江:指长江。 万里凄清:形容路途遥远,凄凉寒冷。 凭高意:站在高处的意思。 云罗缥渺(piāo mǐ):云雾缭绕,飘渺不定。 孤影几回惊:孤单的身影几次被惊扰。 龙虎台:古代帝王狩猎的地方。 凤凰楼:古建筑名。 梳翎(liú líng):整理羽毛。 市朝易改:市井街巷和朝廷都容易改变。 风雨多经:经历风雨。 青冥:青色的天空。 横汾箫鼓
【注释】 ①吴淞:今上海市郊,是上海的古名。 ②寒潮:秋季的寒潮,指天气转冷。 ③消息误黄花:比喻秋菊凋谢。 ④江篱:指江边的篱笆。 ⑤鸱夷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勾践被吴国放回后,卧薪尝胆,最终灭吴复国。传说越国灭吴后,他把自己乘的小舟放到江中,随波逐流。 【赏析】 《醉花阴·吴淞道中重九》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此词描写作者在吴淞道上所见到的江南水乡的秋天景色
《点绛唇·戊戌重九,是日霜降》的原文如下: 青女司霜,无风无雨过重九。无人送酒。看月呼田叟。临水登山,此恨年年有。君知否。羲皇去久。更在陶潜后。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重阳节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时光流转、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全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清代词坛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这是要求考生能够分析诗句的含义、情感以及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答题时,首先要审清要求,然后结合诗中的意象、意境以及诗人的情感去分析。 “别拟西洲曲”:想象在西州之地有佳人,高楼上窈窕的佳人,妆饰美丽独自欣赏。 “有佳人、高楼窈窕,靓妆幽独”:佳人是楼中人,佳人居楼而幽独。 “楼上春云千万叠,楼底春波如縠”
注释: 淡淡修眉,盈盈润脸。无言恰似筵前见。 淡淡的眉毛,晶莹的面容。没有言语却像在宴席上见到你。 花房肯酿蜜脾浓,春衫尚惜檀痕染。 花房里愿意酿制蜜脾那么甜,春天的衣衫还珍惜檀木的颜色染成。 月幌休灯,风廊却扇。画屏十幅鲛绡展。 月亮的幌子不要点亮,风廊的栏杆也要收起扇子。画屏上有十幅鲛绡展开。 雁声孤馆醉醒时,一场愁绪思量遍。 听到大雁在孤寂的馆舍里醒来时的叫声,我不禁沉思起所有的愁绪。
台城路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全名为《台城路·江上送别》。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星海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其归乡的祝福。 诗句释义: - 笛声吹冷关山月,离情与天俱远。客里年光,愁边节物,赢得满襟依闇。湘云絮乱。化一缕轻烟,欲迷春眼。只有孤芳,嫣然不受暗尘染。 - 注释:笛声吹冷关山月,离情与天俱远。客里年光,愁边节物,赢得满襟依闇。湘云絮乱。化一缕轻烟,欲迷春眼。只有孤芳,嫣然不受暗尘染。
【赏析】 此词是一首送别词。“满庭芳”是词牌名,“儗秦少游”是作者自题。 词的上片写送别时的情景与感受。起首三句写远别的场景:在江边,柳条沾着水珠,显得格外鲜艳;江岸上的草,被雨水淋得绿得发亮。“征帆初过潇湘”,点出送行者是去潇湘(今湖南境内)。这一句既是实写,又含有虚意。因为潇湘即洞庭湖,所以此处既写出了远别时的景色,又暗含着离别后难以相见的意思。以下四句写别后的感受:“别时不觉,别后转凄凉
《采桑子·木兰开后闲相忆》 注释: 1. 木兰(木犀):即木犀花。 2. 开后:花开之后。 3. 闲相忆:空闲时回忆。 4. 静夜如年:形容夜晚的宁静与漫长,如同一年。 5. 好梦如烟:美好的梦境如同烟雾一般缥缈。 6. 月落参横:月亮落下,参星横斜。 7. 不眠:无法入睡。 8. 当时银烛:指当年明亮的蜡烛。 9. 知愁思:知道有忧愁。 10. 意远如天:意境深远,如同天空一般辽阔。 11.
【解析】 本诗是词人于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重游西湖,触景生情而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以景衬情、以乐衬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答案】 ①落叶浸愁,凉思警醉,衰杨恰似眉弯。(“浸”、“寒”、“警”、“警”为关键词注释) 译文:秋风中树叶飘落浸湿了忧愁,凉意使我酒醒如惊弓之鸟。杨柳的枝条像女子弯曲的眉毛一样。病后初秋日暮时分,云烟迷蒙一片清冷。 ②凭栏冉冉斜阳下,有断魂、分付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