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焯
《鹧鸪天》是一首古典词,表达了词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体验。以下是对该诗逐句的释义: 1. 漫把新词当曲听:随意地用新的词作为歌曲来聆听。这里的“新词”指的是新写的词或曲子,“当曲听”则意味着将它们当作音乐来欣赏。 2. 尊前一例断肠声:在宴饮时,常常听到让人伤心欲绝的声音。这里的“尊前”指的是宴会场合,而“断肠声”则是形容声音令人感到极度悲伤。 3. 料应欠我伤春泪
注释: - 疏影 探梅西碛,夜泊虎山桥,烟月空寒,花香积水,续赓此曲,侍儿以铁铜箫和之。 - 疏影:即指梅花的枝叶,疏落的样子。 - 探梅:指赏梅。 - 梅西碛:地名,今属新疆吐鲁番地区。 - 夜泊:夜晚停泊。 - 烟月空寒:形容夜色中的冷清。 - 花宿:指赏花。 - 横阑倚玉:指栏杆倚靠在玉砌上。 - 爱泛春一舸,来伴花宿。 - 泛春一舸:泛舟春日江水之中。 - 来伴花宿:来到花下住宿。 -
这首诗是诗人在西湖冷红阁子落成后写的,以梅花为题材,抒发了对过去与石帚、暗香等人的别离之情,以及对南国的思念之情。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1. 暗香余昔和石帚暗香疏影二曲为感西湖之别也,今冷红阁子落成经年,不可无词以报春,再赋梅枝,切情惆怅。 注释:我曾在石帚和石头上创作了《暗香》和《疏影》两首曲子来表达我对西湖之别的感情,如今冷红阁子已经落成一年了,我不能再没有词来回报春天的到来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描写的是石壁上的梅花。全词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情趣,是一幅生动的水墨山水画卷。 “琅玕十二”,点出梅树有十二个花苞(一说是指树上结的十二颗果实)。 “刻遍小名红闲翠”:这一句是写梅花的颜色。梅子成熟的时候,果壳裂开,里面的种子呈红色;梅花开放时,花瓣也呈红色;所以诗人说:“刻遍小名红闲翠”。 “寄语春知”:春天来了(注意这里的“知”是动词)!请告诉它(指梅花)
【注释】 梁溪:今无锡县地,在江苏。黄竹斋:名未详。 绿汀杜若:指荷花。杜若,香草名,一名遗露。 “谁解为、恨人栽”句:意谓谁懂得怜惜被游子移植的荷花?恨,怜惜。 京袂(mèi):指游子之衣。吴霜:指游子之鬓发。吴地霜重,故称。 “客闷难排”句:言游子愁思难以排遣。 斜月还闻邻篴(lí,一种盛物器),指听到邻船传来的笛声。《晋书·王献之传》载:献之尝夜行逢一老妪,问:“大虫来,当何作?”答曰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句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判断。此题中,“玉楼春”是词牌名,“春风”“花”“东风”为关键词,“雪”是关键词;第二、三句中的“天意著诗情”可理解为春天的阴霾天气使花儿不能正常开放,“新见虎山桥上月”是说在虎山上看到了月亮,“十年旧赏”指过去与友人的旧日之交
诗句释义: 琴台在夜的山崖上显得更加陡峭。 片石重重地惊动了香脚,我仿佛回到了古代西施曾经梳妆的地方,那时的我就像她一样,美丽动人。 云意留在了山上,让我仿佛学得了西施旧时的黛色鬓发。 流花镜里,多少次阑干可以并倚,那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 明日横塘,还有词人载着雪船航行,他在那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译文与注释: 登临最高的山峰,俯瞰月亮,感觉它好像离我们更近了。 山崖上,一块石头重得让人吃惊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所作,题目为《登北固楼感事再和文英》。 下面是对每一句的详细翻译: 1. 西风又闻鹤唳,动秋声在水。 注释:西风吹过,又听到了鹤的鸣叫,秋天的声音在水面上荡漾。 2. 海东日、照满津亭,浪花飞作云蕊。 注释:海面上的太阳照得津亭都亮堂堂的,浪花飞舞就像云朵一样。 3. 戍笳引、楼船暝合,荒谯夜火城乌坠。 注释:戍楼上吹响了胡笳(一种乐器),楼船随着暮色渐渐合拢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张炎的《点绛唇 邓尉山看花夜还》。下面逐句翻译并加上必要的注释: 第一句:“雪岫低鬟,橹枝欹月晴波趁。” - “雪岫”指的是山峦被白雪覆盖的景象。 - “低鬟”形容山峰如女子的发髻般柔美、娇小。 - “橹枝”指的是船上的桨杆。 - “欹”是倾斜的意思。 - “月晴波趁”形容月光照耀下的水面波光粼粼。 第二句:“祠山风信,莫便吹红阵。” - “祠山”是指祭祀神灵的场所。 -
注释: 朝朝花下催梳掠。 —— 每天都在花下催促梳妆,梳妆打扮。 镜槛呵香妆淡薄。 —— 在镜子的门槛上喷洒香气,化妆时妆粉涂抹得清淡些。 误伊春睡比花浓,暂梦不离山水乐。 —— 让你的美梦像春天的花朵一样浓艳,暂时做着如画的山水之梦,快乐无比。 横塘一夕和烟泊。 —— 在横塘度过了一个夜晚,随烟雾消散而停泊。 却望琴台天样隔。 —— 回望那琴台,如同天上一样遥远。 半空塔影落西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