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
【译文】 文宣王及其弟子们赞美道: 你儿子是鲁国的栋梁之材啊。 以道德为贵,以道义为准绳。 老师聪颖明亮,朋友忠诚信谅。 在祝阿这个地方做官,儒学之风盛行。 【注释】 猗(qī)尔:你。 子上:儿子。这里指孔子的孙子孔愉。 鲁邦:鲁国,春秋时姬姓诸侯国名。 以(yǐ)德则贵:用道德来评价一个人是高贵的。 惟道是唱:把道当作自己的追求和信仰。 师聪:老师聪明。 明:明智。 友直:朋友正直。 友谅
【注释】 文宣王:即北魏孝文帝元宏(公元467~534年),北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秀:美。 貌或同:相貌相同,这里指才德相合。 俨然:庄重的样子。 温温:温和的样子。 两端:两个端点,这里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礼仪、礼节方面,另一方面指言行方面。 机锋:禅宗语汇,指佛家禅宗所讲的悟性问题,这里指对佛家禅理的领悟。 和:调和,这里指礼仪、礼节方面的协调与和谐。 宗:尊崇。 【赏析】
【注释】 文宣王:指汉文帝。文帝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明君,在位时实行仁政,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和浪费。他提倡“罢黜浮华、敦朴诚信”的思想。辩以饰诈(辩):巧言令色(饰)。诈:欺诈。言以致文(致:使;文:文章、文采)。文:文采。致:追求;文采:华丽的文辞,也指华丽的辞藻。苟弗执礼(苟:如果;执:遵守;礼:礼仪、礼节。):如果不遵守礼节。宜(yì):应该。奠(diàn):放置,这里指放弃
【解析】 此诗是一首颂圣之作,赞美孔子为圣人。首联以“孝”字统率全文,突出了“孝道”在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地位。中间两联具体论述了儒家的孝道观。尾联总结全诗,指出孝道是儒家的根本。 【答案】 译文: 孝敬父母是根本的道理,周代教育众生要孝顺。 用道德规范来引导各种行为,达到与神明相交流的目的。 子女侍奉父亲要像尊敬老师一样,回答老师的提问可以编成经书。 侍奉父母的实际行动,成为后代人的行为榜样。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并结合选项的表述判断正误。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诗意,然后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概括分析。“子长宏度”意为孔子的远大气度,“虽在缧绁”,意思是即使被囚禁,也明白自己没有罪。“知非其罪”意为知道自己没有犯罪。“纯德备行”,意思是德行纯正完美。“夫子所采”,意思是孔子所赞赏的
【注释】 文宣王:北齐文宣帝高洋的庙号。 启问:开启疑问。 大哉斯言:这是伟大的言论。 光昭明训:光辉照耀着圣明的教诲。 诬祭:不正当的祭祀。 崇兹祀典:推崇这些祭奠的典章。 盍(hé):何不,何不。 令闻:良好的名声。 【赏析】 这首诗是《文宣皇帝祀圜丘文》中的一句。诗人赞美文宣王及其弟子们的德行,歌颂了他们尊祖重道、敬天爱民的精神风貌。 诗中“礼之有本,子能启问”意思是说:礼仪的根本在于礼教
诗句解读 1 “惟子有道,天与异容”: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你(文宣王)拥有道德,所以得到了与众不同的外表。这里的“有道”指的是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异容”则指与众不同或非凡的相貌。 2. “状虽云恶,德则其丰”:虽然外貌可能让人感觉不佳,但你的道德品质却是非常丰富的。这句话表达了虽然外在形象可能不尽人意,但内在的道德品质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3. “南止江沱,学者云从”
【注释】 天经地义:天地的常理;常法。 孝哉闵子骞:闵子骞,孔子的学生,字子骞。他为人孝顺,以德行闻名。孝哉,对人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父母昆弟:指父母和兄弟姊妹。 莫间其言:不要离间他们的话。 污君不仕:指不阿谀奉承君主,不愿在朝为官。 志气轩轩:形容志向高远,气概不凡。轩,高大。 复我汶上:指回到我的家乡汶上县(今山东汶上县)去。复,返回。 出处休焉:指进退自如,自由自在。处
【注释】 升堂:指孔子。权:指子路。陵暴:指子路的刚强。知非:指孔子的知错能改。委质:指孔子的学生颜回,愿意以身许国。折狱:指孔子的学生公孙弘,善于处理国家大事。结缨:指孔子的学生仲由,遵守礼仪。恶言不耳:指孔子对弟子们的严厉批评。 【赏析】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是唐代诗人李峤所作五言古诗,共二十句。此诗通过赞扬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行为,来歌颂孔门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作者通过对孔子的赞美
【译文】 文章之学,在魏朝很受重视。 作为君子的儒者,成为魏侯的老师。 不能违背礼仪,才能谈论诗篇。 假借小嫌,圣人也不加非议。 【注释】 1.文学:指《诗经》。文宣王,指曹操。 2.名重一时:名声在当时非常显贵。 3.为君子儒:作为有道德的君子。 4.作魏侯师:成为魏侯的学生。 5.不可后礼:不能违背礼仪。 6.始可言诗:才可以谈论诗篇。 7.假盖小嫌:假托一些微小的嫌疑。 8.圣亦不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