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诗句释义: - 夜柝敲残:夜里的更鼓声已敲响,暗示天即将亮。 - 晨鸡啼歇:清晨的公鸡不再鸣叫,意味着天快亮了。 - 漫漫碛上沙如雪:漫长的沙漠上沙地如同覆盖着一层白雪,形容环境非常荒凉。 - 山高马滑路崎岖:山势险峻,道路曲折且不平坦。 - 冲寒行尽前村月:冒着寒风前行直到看到月亮升起的地方,形容旅途之艰辛。 - 露洗长林,风欺短褐:长林被露水洗涤,短衣被风吹拂,描绘出一幅寒冷的景象。 -
【注释】 1. 落日催行:落日照在身上,催促人赶路。 2. 重阴:浓云密布,天气阴沉。 3. 信宿:一晚上,夜宿。 4. 吴陵:古称苏州,今属江苏,是三国时孙权建都之地,这里泛指吴地。 5. 野涨:指江河水涨满两岸,淹没了田野。 6. 平川:平展的河流和平原,泛指江、河一带。 7. 青草:泛指草木。 8. 熠耀:光芒闪烁耀眼。 9. 官私蛙闹:指官家私家的蛙鸣声喧闹。 10. 不眠愁被乡思搅
【解析】 此词写于作者由余杭赴临安(今杭州)途中,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农村景色。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语言质朴,意境清新,情感真挚,是一首反映农民生活的佳作。 首句“苦竹沿溪,青莎贴水”,以简练的语言描写出了江南农村特有的自然景观。“苦”字突出了竹子的苦涩,也暗示出诗人内心的艰辛和不易;而“青”字则写出了绿草的颜色,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苦竹”“青莎”两个词语既点明了地点,又渲染了气氛。
【解析】 此题为诗歌理解与赏析题。解答此类题型,需要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作答。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抓住关键词句,联系语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最后对诗歌进行赏析。本题中,“桃靥红消”意思是桃花的腮上胭脂消褪了。“柳眉翠聚”意思是柳叶般的眉毛浓密聚集了。“当筵唱彻黄金缕”,意思是在筵席上高歌《金缕曲》。“含情无话倚东风”
踏莎行 题莲趺小影 身世浮鸥,尘区粟颗。 圆中不似当初我。 分明慧相海南来,妙莲一瓣轻飞过。 贝帙清修,迦文香课。 凭君到处参真果。 萧然瓢笠水云中,更何意向禅关坐。 注释: - 身世浮鸥,尘区粟颗。:形容生活的漂泊不定。 - 圆中不似当初我:指心境与从前不同,已经变化。 - 分明慧相海南来:明确地表示了佛性的智慧从海南传过来。 - 妙莲一瓣轻飞过:形容佛性如同一朵盛开的莲花,轻轻飘过。 -
《踏莎行》 春水鸭头,春山鹦嘴,烟丝无力风斜倚。百花时节好逢迎,可怜人掩屏山睡。 密语移灯,闲情枕臂。从教酝酿孤眠味。春鸿不解讳相思,映窗书破人人字。 注释: 1. 春水鸭头:形容春天水面上的鸭子像鸭头一样浮在水面上。 2. 春山鹦嘴:形容春天的山峦像鹦鹉的嘴巴一样尖利。 3. 烟丝无力风斜倚:形容烟雾缭绕,风斜着吹,显得无力。 4. 百花时节好逢迎:形容春天花开的时候非常美丽,可以欣赏美景。
诗句: 稚涩全消,匀圆竞熟。 同时二妙秋湖曲。 阿环才谱荔枝香,采蘋休却珍珠斛。 译文: 孩童时期的害羞已经消失,现在变得圆润成熟。 两种美妙的景色在秋天的湖边展现出来。 阿环刚刚谱写了一曲荔枝香的曲子,而采蘋则不再需要珍珠斛。 注释: 稚涩:童年时的羞涩和拘谨。 匀圆:形容事物形态均匀、饱满。 竞熟:争相成熟的意思。 同时二妙:同时有两处美景,即秋湖和荔枝香。 秋湖:指秋季的湖泊。 荔枝香
【注释】: 晕掩青灯,寒侵翠袖:青灯,指青花瓷器做的灯。晕,是青花瓷器的花纹。青灯下,灯光映照着青花瓷器,显得格外娇艳。寒侵翠袖,意思是说在寒风中穿着翠绿的衣衫,衣襟被风吹得紧紧的。音书望断重阳后:音书,指的是书信。望断,是形容非常想念的意思。重阳节,即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古代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习俗。这里是指重阳节过后。昔年闺阁斗新妆:闺阁,是指女子的内室。闺阁斗新妆
【诗句释义】 月色如画,裁剪云彩,移宫换羽,歌喉娇媚。浅斟低饮,不顾夜深,星星早已将门户关闭。 彩袖高扬,柘枝低舞,檀木琵琶慢慢弹奏,冰弦上奏出的乐音让人陶醉。曲终明月送人归,小院深庭弥漫着寒雾。 【译文】 月华如水,裁剪云朵,换掉宫中的乐器声调;歌声婉转,怕惊扰了娇美的黄莺。我轻轻饮酒,不去询问夜晚何时结束。已经过了三更天,大门紧闭。 舞动彩色的袖子,柘枝在风中轻轻摇曳;琵琶慢弹
踏莎行·梦 幻影浮泡,原无凭据。个中变化纷如缕。也生欢喜也生愁,其间似有通神处。 念切情真,千头万绪。相逢未准飘然去。轻如蝴蝶腻如云,寒衾不耐天明雨。 注释: ①踏莎行:词牌名。本调双调,五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平韵。 ②幻影:幻觉。浮泡:比喻虚幻、空幻不实之物。也无凭据:没有真实的凭借或证据。 ③个中:其中。也生:也有。欢喜:欢乐。愁:忧愁。 ④通神:与神灵相通。 ⑤念切:思念深切。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