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祖钦
诗句释义: 1. “澄潭月影”:清澈的潭水中映照出了月亮的影子。 2. “静夜钟声”:深夜里,钟声在静寂中响起。 3. “不留而照”:影子不依赖任何物体,自然而然地存在。 4. “不待而鸣”:钟声不需要等待就自然发出。 5. “而亦离闻绝见”:影子和钟声都超越了感官的限制,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6. “非色非声”:它们不属于任何颜色或声音。 译文: 清澈的潭水映照出明亮的月影,深夜的钟声响起
这首诗的内容是关于修行、忍耐和放下的。 "九旬禁足,三月护生。" 这句话表达了长时间的禁足,以及在这段时间内对生命的保护。"九旬"可能是指长时间或者长久的时间,"三月"可能是指一段时间,也可能是佛教中的一种象征性的时间单位。"护生"则是保护生命的意思。 "逗到功成行满,依前日午三更。" 这句话描述了修行者达到最终目标的过程。"逗到"可能是指修行者的努力和坚持
注释:这是一首偈颂,描述了一个童子在海上找到了一种可以延长寿命的药方。 译文:阳光的影子随着时间推移而移动,这个童子正在自己商量着如何利用这个规律来延长自己的寿命。虽然他并不是神仙,但是他却找到了一种可以延长寿命的药方。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童子在海上寻找延长寿命的药方的场景,表达了对于生命和时间的感慨。虽然童子并不是神仙,但是他却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找到了一种可以延长寿命的方法
只此见闻非见闻,无馀声色可呈君。 岭梅破雪偷开眼,一点清香欲断魂。 诗句翻译 1. “只此见闻非见闻” -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所见所闻的本质认识。在这里,“见闻”通常指的是感官体验,而诗中的“非见闻”则强调了更深层次的洞察和理解。通过这种对比,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表面现象的深刻见解。 2. “无馀声色可呈君” - 这句诗描绘了一种简洁、纯净的艺术风格,没有多余的声音和色彩来迷惑观众
注释: 1. 久雨不晴,浸烂衲僧鼻孔。 译文:长时间的雨没有停歇,把衲僧的鼻子都淹没了。 2. 如何是衲僧鼻孔,浮云散尽碧天宽,赫赫金盆海里涌。 译文:如何理解衲僧的鼻子,当浮云消散后,广阔的蓝天显得多么宽广。金色的水盆在大海中涌动,象征着佛法的力量无边无际。 赏析: 这首诗以“久雨不晴,浸烂衲僧鼻孔”开篇,描绘了长时间的雨水无法停歇,将衲僧的鼻子淹没的情景。衲僧在这里指的是禅宗僧人
【注释】偈颂一百二十三首,是唐代玄奘大师为弘扬佛法所作的一首颂佛的诗歌。其诗内容多以佛教典故、佛教哲理等为主题。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动弦别曲,叶落知秋。大千沙界,一举全收。一毛头上师子,示现百亿毛头。 【赏析】这首偈颂的意思是说:“动弦别曲,叶落知秋。大千沙界,一举全收。一毛头上师子,示现百亿毛头。” “动弦别曲”指的是演奏不同的音乐,表达不同的意境;“叶落知秋”则是指秋天到了
注释: 觅起处不得,寻觅处无地。 见了色即见心,见时即是非时。 是不是,镜不照水兮水不洗镜。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禅宗诗,主要表达的是禅宗中的“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三个境界。第一句“觅起处不得”,意为寻找真理的时候,总是找不到,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寻找一座岛屿。第二句“寻觅处无地”,意为寻找的过程中,却发现自己无处可寻,就好像在一片沙漠中寻找水源。第三句“见色元来见心
【注释】: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一百三 1. 湛湛(zhān)澄澄:形容月光明亮、清澈。 2. 孤明历历:形容月亮明亮,清晰可见。 3. 未是(wèi shì):不是,不是这个意思。 4. 家消息:家传之秘,指佛教的真谛。 5. 直饶(zhé ráo):即使,哪怕。 6. 尽底掀翻:全部被推翻、颠覆。 7. 朕迹:我的脚印,指个人修行的痕迹。 8. 参天:形容高大、雄伟。 9. 荆棘
【解析】 1. “禅”句: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佛教徒则把参禅作为悟道的阶梯。参禅时要求坐禅、打坐、观想,要心无杂念,静心专一,才能进入悟道的心境。 2. “道”句:道教讲究养生延年,炼丹服药,长生久视。 3. “冷地思量”一句,是说冷清的地方,孤寂的心境。 4. “真可笑”三字是关键,它既指禅门参禅的虚妄,也暗示了俗世对名利的贪痴。 5. “等闲拾得一颗苏州梨”一句
【注释】好供养,好修行:指对佛菩萨的虔诚。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一百九 拂袖便去,也不多争:拂袖离去并不争执。 译文:我虔诚地供养和修行佛陀,当需要离开时,我不会争辩,直接离开,不与别人争抢。 赏析:这是一首表现佛教徒对于修行的虔诚态度的偈颂。诗中的“供养”指的是对佛、法、僧的尊敬;“修行”则是指通过禅定、念诵等方式来净化心灵,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而“拂袖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