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琬怀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漫说秦楼引凤,可怜弃置无声。怕闻邻女斗弹筝。吟风成往事,伴月是前生。 记否桂花影里,栏杆共倚三更。呜呜如诉最分明。暗传吴市恨,遥渡楚江情。 注释: - 秦楼:指古代的歌舞场所或妓院。 - 引凤:比喻吸引优秀的人才或女子。 - 邻女:邻居的年轻女子,此处指邻居家的女子。 - 斗弹筝:弹奏古筝,用筝弦相击发声,声音高亢激烈。 - 吟风:即吟咏、歌唱
沁园春·题庄川媚盘珠《紫薇轩词稿》 【注释】: 1. 卷:指诗词集。清词,即清新的诗词。 2. 挑灯细翻: 挑亮灯光仔细翻阅。 3. 凄恻缠绵: 形容感情悲伤而复杂。 4. 紫薇轩: 指庄周居住的地方,后用以代指庄子。 5. 冷月: 指月亮寒冷如冰,常用作表达孤独或凄凉之意。 6. 青松: 常绿乔木,此处比喻坚强不屈的品质。 7. 荒烟: 指荒凉的烟雾,通常用于描绘萧条、破败的景象。 8.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求考生能对诗歌中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具体分析。本题中“望江南杂咏”是解题的关键。从标题看,这是一首咏叹江南美景的杂诗。第一句“江南好,往事绕回肠”,写江南之美令人陶醉,使人想起许多往事,这些往事像游丝一样在心头缠绕。第二句“棠棣花前争刻烛,椿萱堂上笑传觞”,写诗人与朋友在海棠花下欢聚,共度良宵
【解析】 本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所创作的一首描写民间乞巧风俗的词作,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对人间生活的美好祝愿。 “鹊桥仙 · 七夕雨霁” 词的上片写景。首句起笔不凡,先以“片云乍卷”勾勒出一幅雨后初霁,天朗气清的画面,为下面写景做铺垫。“暮烟消尽”,则点出了时间,即傍晚时分。“隐约鹊桥望里。”则是说此时夕阳西下,余晖映照着一座古老的石桥,那就是传说中的“鹊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雨蒙蒙,春悄悄”:细雨纷纷,春天悄然来临。蒙蒙:形容雨的浓密、连绵不断的样子。悄悄:形容春天到来时声音细微悠长,没有声响。 “柳陌花堤,宛转千回绕”:柳荫花堤上,小桥流水曲曲折折绕来绕去。 “绣舌姣喉容易掉”:像织布机上绣出的花舌头和娇美的嗓音容易消失。比喻美好的事物易逝。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九十韶光,如驶匆匆,芳菲乱飘。" - 九十韶光:指岁月已过大半。 - 如驶匆匆:时光飞逝。 - 芳菲乱飘:花朵凋零,芳香四溢。 2. "卷榆钱满地,闷怀同积,杨花扑帐,倦眼无聊。" - 卷榆钱满地:形容落叶如钱般铺满地面。 - 闷怀同积:心情郁闷,积聚成团。 - 杨花扑帐:比喻柳絮纷飞,落在帐篷里。 3. "飞燕呢喃,流莺絮聒,各抱离魂一样销。" - 飞燕呢喃
【赏析】 《踏歌声·苏幕遮》是一首宫调曲,写宫中的宴会场面。词中以“苏幕遮”为题目,意指一种古代遮阳、挡雨或遮蔽天光的帘子,此句也暗示了这首词所描写的是宫廷之中的盛大宴会。 起三句写宴会开始时的热闹场景。按鸾笙、催羯鼓,都是奏乐。片片梁尘,散作霓裳谱,梁尘,即屋梁上的尘土,用其飞散的样子来比喻乐曲的节奏和节奏声。霓裳谱,即霓裳曲,唐代大曲名。梁上飞散的尘土,如同在奏霓裳曲那样飘忽不定
【译文】 环绕渔矶的碧水,穿行石磴。低咽着馀情,流过藤萝小径。半湾碧水流动不定。洗耳无尘,清澈的水波映出人影。 漫不经心地垂钓,悠然自得地放艇。一片潺潺水声,令人神清气爽。翠绿的小草沾满台阶,人迹已静。操起青琴弹奏,请知音倾听。 【注释】 1. 泉声:词牌名。 2. 绕:围绕。 3. 石磴(dèng):石阶。 4. 泻过:流过。 5. 藤萝径:藤蔓覆盖的小道。 6. 碧色:指水面的颜色。 7.
【注释】 晓云轻,晴旭早。摘取红英,欲换榆钱小。唤过短墙经曲道。清脆吟腔,远远酬啼鸟:早晨的云彩轻轻飘浮,晴朗的晨光刚刚出现。我摘下了红花,想用它来交换榆钱。经过小墙,沿着曲折的小路走过去。清脆悦耳的歌声,远远传去,应答着鸟儿欢快的鸣叫。 雨初晴,春正好。忍贷韶光,不管东皇恼:雨后初晴,春天到了最好的时候。不忍心浪费这美好的时光,任凭东皇太一发怒。 闲倚楼头听渐杳。几阵回风,微送馀香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要求和相关答案提示进行分析。此题中,“数尺丹青,似练平铺,丝丝绕洄”意思是:几尺的丹青画,像平铺的绢帛一样,丝缕缭绕盘旋。“宛天孙机上,琼梭才辍,鲛人海底,绡帕新裁”意思是:就像织女在天上织布一样,仙女们用丝线织成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就像鲛人在水中裁剪绡帕一样,仙女们把一片片绡帕剪裁得整整齐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