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红衣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语言的赏析能力。 首句“小艇穿香,虚亭受绿”中“香”和“绿”都是指荷花,“穿”是穿过的意思。第二句“半湖空阔”中的“空阔”形容湖面宽阔,水波荡漾。第三句“露洗秋高,盈盈舞风叶”中的“洗”是洗涤、清洗的意思。第四句“还没掩、一痕残月”中“掩”是隐藏的意思。第五句“清绝,凉卷茜云、伫凌波罗袜”中的“凌”是越过的意思。第六句“菱童荡楫”中的“菱童”是指小船上的儿童
注释:白石的《惜红衣》词中,“日”字并不押韵,而叔问却认为应该押韵。我姑且顺着他的说法,再和一首词,以显示我的勇敢。 短巷冲霜,高楼碍日。暮寒犹力。系马阊门,垣苔破荒碧。(短巷、高楼都是指苏州的名胜古迹,这里用它们来烘托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表现出苏州的自然风光)杯盘送老,都看贱、年光如客。(“杯盘”、“年光”都是用来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感,其中“年光”还暗含了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之情)心寂
【译文】 秋色冷清,芦花飘飞,清愁伴着菊花凋零,大雁边塞的风力很大。在细笔书写的鱼笺上,江天映出远山之碧绿。登高望远,倦眼空伫望游人。秋天寂静,琴声中酒歌,诉说残年栖息。 长安古道,秋风凛冽尘土飞扬,冠盖半落于尘土。浮云断送故国西北,万般无奈阮籍狂放嵇康啸傲。我料想梦中华服依然无恙,夕阳西下乌鸦成行。 【赏析】 《惜红衣·长安古陌》是北宋词人苏轼所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写景抒情
【诗词原文】 亸粉偎烟,蘦脂映日。倦妆无力。半解明珰,依依镜波碧。凉丛恋晚,偏暗付、飘蓬词客。愁寂。清簟梦回,阅篝香千息。 金鳌旧陌。携酒前踪,浮花浪痕藉。凭阑万感水国。渺天北。几许锦鸳飞断,谁辨旧愁来历。剩翠盘残舞,怜取昔时颜色。 【诗词注释】 亸粉偎烟:形容女子的头发柔美如云霞。 蘦脂映日:用来形容女子的肌肤白皙如蔷薇之脂。 半解明珰:指佩戴的耳环或项链等首饰部分解开。 依依镜波碧
倦眼望天,狂歌送日。病馀心力。坐尽斜阳,窗筠恋寒碧。征蓬漫恨,还一笑、深杯留客。羁寂。鸥梦渐醒,约荒波栖息。 高楼广陌。惆怅空归,歌茵乱愁藉。新亭泪断去国。任南北。为忆故陵佳气,天外也曾攀历。折晚香谁寄,凭问白山秋色。 注释译文赏析: 词的上片写景。首句“倦眼看天”,点出“惜红衣”之因。“狂歌送日”,表明词人对生活的执着。“病馀心力”,说明词人的无奈和辛酸。下一句写词人在夕阳西下时分,坐在窗前
【注释】 1. 玄武湖:在江苏省南京市西北。 2. 慵庐:诗人的住所。 3. 白,一作“碧”。 4. 鬓影:形容头发如燕子般飘逸。 5. 琼箫:用玉制成的箫。 6. 斗南箕北:北斗星向南,牵牛星向北,故称斗、箕两星为“斗南”和“箕北”,这里指东南西北方向。 7. 双桨来时曾识:双桨船经过时曾相识过。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词。上卷以梦境为线索展开,下卷写梦中所见景物。 上片首二句点出时间是夜晚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赏析。 “岸草烧痕,溪云冻色,破寒无力”:岸边的草丛烧得焦黑,溪边的云朵被冻得发红,这冰冷的景色显得无力。“破寒无力”。 “半圮楼台,临流幻金碧”:一半倒塌的楼宇,临水映出金黄碧绿的倒影。“楼台”,指古代宫观建筑,此处指江中楼塔。 “啼乌四起,疑坐对、延秋门侧”:乌鸦四处乱飞,好像在对着延秋门的方向。“延秋门”,即汉长安城西面北宫的西门。 “头白。霜冷板桥
【注释】 永定门(今北京城西门)秋望过眼云空,寻秋地窄,凤城今夕。岸苇无情,盈盈颠为谁白。荒坛废宇,斜照外、神鸦颜色犹昔。灯火几家,矗高楼西北。 尘香九陌。如梦笙歌,春深旧京国。兰台再试,赋笔惘然忆。谱入水风残调,一片鼓笳声急。算燕鸿来去,乔木百年能识。 【译文】 眼前白云飘渺,秋天的景色狭小,京城的凤城今夜显得特别凄冷。岸边芦苇没有一点生机,它们摇摆着身子好像在向谁哀鸣?荒凉的祭坛和废弃的房屋
【注释】 1. 瘦鹭拳霜:瘦小的鹭鸶在霜气中。拳霜,形容鹭鸶羽毛上的白霜。 2. 昏鸦背日:天色已晚。 3. 挽秋无力:指秋意深重,无法挽回。挽,挽留的意思。 4. 倦眼摩挲:形容眼睛疲劳。摩挲,轻轻摩擦。 5. 云鳞乱朱碧:像云一样的花纹,色彩斑斓。鳞,这里形容云朵的形状。朱碧,红色和绿色。 6. 风帘自展:风把窗上的帘吹开。 7. 空准拟、跫然迎客:想象着有人来迎接我。 8. 还寂:又寂静了
射虎功名,呼鹰意气,壮怀都左。絮帽茸裘,吟魂乱山锁。芦沟立马,还记得、年时双鬓曾亸。何处酒家,指篱根灯火。 注释:射杀猛虎,功名显赫;呼唤雄鹰,气概豪迈。壮志凌云,胸怀宽广。身穿棉衣,头戴帽子,脚踏草鞋,在山林间漫步,仿佛被山林所束缚。回忆起年轻时骑马过芦沟桥的景象,那时的自己年轻英俊,双鬓微卷。如今已是白发苍苍,岁月不饶人。我独自行走在街头小巷,寻找着那些熟悉的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