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第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楚申子培,夺王随兕。冒代不祥,三月获死 - 楚申子培:指楚国的申姓贵族子培。 - 夺王随兕:夺取了国王的随从之犀牛。 - 冒代不祥:冒昧地代替君王承受灾祸。 - 三月获死:在三个月后死去。 - 谁其征之,厥有故史 - 谁其征之:是谁来证明这一切? - 厥有故史:他有一位记载历史的旧史官。 其弟请赏,王亟发视。亡身殉君,穆行乃尔 - 其弟请赏:其弟要求奖赏。
【注释】 鲁国有个叫臧坚的人,是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在作战中俘获齐侯,慰问使者却不要他死去。 是谁前来增援?原来是夙沙卫氏。 事情近于刑臣,这是义烈所耻的行为。 君王的命令只辱没我,怎么用礼节对待士人? 剜伤而亡,胆怯者兴起。 怎能得到像这样的人,砥砺这种颓靡之风? 【赏析】 本诗是作者对鲁有臧坚的赞美。臧坚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将领,以勇敢善战著称。这首诗赞扬了他“矫矫男子”的形象
注释: 1. 魏有农夫,耕获美璧。 译文:在魏国有一个农夫,他耕种田地时获得了一块精美的玉璧。 赏析:这句诗描述了一位农民辛勤劳作后收获了一块珍贵的玉璧。通过这个场景,诗人表达了对勤劳的赞美和对劳动成果的珍视。 2. 以示其邻,诳谓怪石。 译文:他把这块玉璧拿给邻居看,邻居却认为它是块奇怪的石头。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邻里之间因为对玉璧的不同看法而产生的误会
【注释】 元夕: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宿:留连,驻足。洛阳桥:位于今广东惠阳附近之桥洞,因地近洛阳而得名。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泉州夜景的七绝。首句写春风又渡洛阳桥,点出时间,次句写春意盎然,杨柳青青,与寂寥形成鲜明对照。三句写回首家乡今夜月明,四句写满江灯火,上寒潮。此诗意境优美,情调凄清
《感古十四首》是明朝诗人陈第的作品,这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哲理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历史事件,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感慨以及对道德和正义的坚持。下面将逐句进行解读: - 大夫立嫡 - 释义:指在古代家庭或国家中,有特定身份的人应该被确立为继承人。 - 关键词:“大夫”、“立嫡”、“纲”。 -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家族继承制度的重视,强调了嫡子的地位和重要性。 - 无嫡以长 - 释义
【注释】: 北征道中四篇:这是一首描写北征途中的诗歌,共四首。“四望茫茫”是说四野茫茫无际;“原隰禋(yīn)禋”指郊野原野祭祀;“乱江涉淮”指渡乱了黄河;“云戾徐土”指渡过长江;“我授我衣”,是说赠与别人衣服以表示慰问;“复越齐鲁”,是说又越过齐国和鲁国两地;“家鲜担储”,是说家里没有准备行装;“忧我父母”,是说担心自己的父母。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作者北征途中的诗歌,共四首
【注释】 感古十四首:即《古诗十九首》。 楚昭反国,说反屠羊:《左传·昭公十六年》载,楚昭王在逃亡中回到国内,大夫申无宇向昭王进言:“楚国的祸害是君王不亲见贤人。”昭王问谁为贤人,无宇答道说反。说反指屠羊说,屠羊说原是郑国的商人,因献计帮助晋文公打败原、宋两国,被封为上卿。后以“屠羊说”比喻能为国家出力的贤臣。 犒师:犒赏军队,表示慰劳之意。存国:保全国家。弦高:春秋时期郑国名将弦高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诗,共四句。下面是对每句话的解释: 子期闻磬,觉有深悲。(子期听到磬声时,感到深深的悲痛。) 召而问诸,母子仳离。(召见他们后,发现母亲和孩子已经分开了。) 杀人者死,父怨匪追。(如果杀了人,那么父亲怨恨也就无法追究了。) 母输官酿,三年于斯。(母亲被送到官府酿酒,已经有三年了。) 量所以赎,贫莫为赀。(衡量自己能用什么来赎罪,却连一点钱也没有。) 身又公役,曷遂我私
诗句释义: 1. 北征道中四篇:这是诗人在北方征途中所写之诗,共四首。 2. 天边鸣雁,行列丽丽:天空中的大雁成群结队地飞翔,排成美丽的队形。 3. 伊谁云从,实维我师:是谁跟随着我呢?实际上都是我的老师。 4. 我师元老,壮志不萎:我的老师都是资深的前辈,他们有着坚定的意志和远大的志向。 5. 过古战场,忾然嗟思:经过古代的战场,心中感慨万千,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译文:
【诗句释义】 1. 秋风拂拂:秋风轻轻吹动。 2. 杨柳凄凄:杨柳枝条低垂,显得凄凉。 3. 商羊为虐:商羊(一种鸟)作孽,带来灾害。 4. 树杪栖泥:鸟儿在树枝的顶端筑巢,栖息在泥土上。 5. 四野萧飒:田野里寒风萧瑟。 6. 几乏遗黎:几乎使百姓都陷入困苦。 7. 羁人夜泊:被囚禁的人夜间住宿。 8. 蟋蟀宵啼:蟋蟀在夜晚鸣叫。 【译文】 秋天的风轻轻吹过,杨柳摇曳生姿,但叶子渐渐变黄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