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竑
玉堂丛话·调护 中官李广死,言者劾文武大臣尝以贿交者,欲据广所籍记,大行斥逐。罗谓:‘具瞻攸在,不必指其名而暴其恶也。宜谕令自陈,或黜以他事,庶不贻朝廷羞。’识者韪之。 广东布政徐奇朝京师,载岭南土簟诸物,将以馈廷臣。或得其单目以进,上阅视,无士奇名,独召士奇问故,将以私交罪之。士奇曰:‘奇自都给事中受命赴广时,众皆作诗文赠之,故有此馈。臣不与名者,以当时病,未有作,不然亦不免。今众名虽具
玉堂丛话·调护 刘三吾博览善记,应对详敏。上尝命公编集历代帝王祭祀、祥异、感应可为鉴戒者萃为一书,名曰存心录。录汉唐以来灾异之应于臣下者,别为一书名曰省躬录。 陶凯言:‘汉、唐、宋皆有会要,纪载时政,以资稽考。今起居注纪言纪事,藏之金匮,已呈为实录。凡诸司领录圣旨及奏事簿籍,纪载时政,可以垂法后世者,宜依会要,编类为书,使后之议事者有所考焉。其台、省、府,宜加置铜匮,藏领录簿,以备稽考
这首诗是关于明朝官员郭朴和严嵩的故事。诗中描述了郭朴因撰书之故被吏部拖延六年,后在皇帝的暗示下,严嵩打算让礼部尚书吴山入阁,以郭朴代替他。而郭朴的儿子却不同意这样做,最终没有去赴宴。 下面是逐句释义: - 玉堂丛话·调护 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一个关于官职升迁的故事,其中涉及到了"玉堂"(可能是一个官职或机构)以及"丛话"(可能是关于这个官职或机构的讨论或记录)的相关内容
玉堂丛话·调护 成化初年,谢文肃被旨入校先帝实录。他见到章公在景泰中论复储下狱的案件,不禁叹息哭泣。他感叹道:“章疏洋洋洒洒万言,唯独这一件未载入本纪,如何向天下后世交代?”他立即将此事告知总裁官刘文安公。刘公回答:“诸臣奏疏,凡是留中不发布的都不得记载。”谢文肃说:“天下之事难道有比这更大的吗?如果此事都不记录,那还能记录什么呢?”刘公无奈地说:“事情已成定局,没有意义了
这首诗是关于古代史官的记录行为,以及他们对历史真实性的坚守。诗中提到的几个人物包括吴希贤、顾清、焦芳和文皇帝陈寰。他们分别负责不同的历史文献记录工作,包括英庙实录、孝庙实录和毅皇帝实录等。 译文: 1. 吴希贤担任检讨,预修英庙实录。有贵家子寇姓者,密以贿丐希贤致口词于其父。希贤拒之,曰:“苟为此,他日何以见董狐于地下?” 2. 顾清与修孝庙实录,书妖人李孜省事。焦芳与彭华有隙,诬其附以得进
诗句:玉堂丛话·调护 译文:彭文宪在朝为官,凡是大臣被新进的官员所诋毁诬陷的,他必定反复辩析,而且以爱惜人才的意思向皇帝上奏。言官因言语微小过失而被斥责的,他也必定委曲陈述其不足之处,能够保全的很多人,人们称他为宰相的体察。 注释:玉堂:这里指的是翰林院,是朝廷中负责草拟诏书的地方。丛话:杂记、笔记之类的文章。调护:指处理、维护事务。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彭文宪在朝为官
诗句 玉堂丛话·调护 注释: 在元朝,危素再次进入翰林院仅仅一天后,天兵入燕(指元军攻入燕京),危素说:“国家遇到了我,国亡我不敢不死!”便急步走到自己居住报恩寺,准备跳井自尽,但寺僧大梓和番阳的徐彦礼极力将他拉起来,并对他说:“公不要死,您的寿命四年有余,不像您这样居官的人。而且国家的史册非您不可,您一死,就是为国家而死。”不久,元军进至府藏,即将触及史册,危素向镇抚吴勉等人求助才得以脱身
玉堂丛话·调护 徐文靖公与李广冤案 1. 王公云凤为祠部郎时,上疏请斩李广 - 王公云凤为祠部郎时,上疏请斩李广,因李广恨王公,导致李广被诬下狱。 - 王公由是得从末减,出知陕州,但此事影响深远。 2. 万安、尹直罢去,刘吉独不动 - 弘治新政期间,万安、尹直以次罢去,刘吉独不动。 - 刘吉担心科道言之,曲身阿结,昏夜款门,祈免弹劾。 3. 建言欲超迁科道,待以不次之位 - 建言欲超迁科道
诗句及译文: 1. 余公继登在位,执法守政,夙夜勤恪。遇天地大灾,时政阙失,抗事力谏,无少规随。戊戌岁终,举奏四方所报地震雷火,及西宁钟自鸣,绍兴地出血,二气舛错,古所未有。今郡国元元,苦征调、酤榷、织造、开采,抑郁无聊,易动难安。幸上思惟天心,图谢过之实。疏入,报旨惕然。 2. 纂修 3. 吴元年,初置翰林院,首召陶安为学士,时方召四方宿儒集阙下议礼,命安总之,诏修律令,安为议律官
玉堂丛话·调护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命翰林侍讲火原洁等编类华夷译语,将高昌书制蒙古字行天下。这是为了便于使臣往来朔漠地区,了解其风俗民情。 永乐甲午十一月,朱元璋谕旨行在学士广、侍讲荣、幼孜:“五经四书,皆圣贤精义要道。其传注之外,诸儒议论有发明余蕴者,尔等采其切当之言,增附于下。周、程、张、朱诸君子性理之言,如太极、通书、西铭、正蒙之类,皆六经羽翼,然各自为书,未有统会。尔等亦类聚成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