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竑
诗句及译文 诗句: 1. "故事,非由翰林,不得入阁,本朝虽有数人,然皆出自特简,邃庵杨公其一也。" ---- 这句话描述了一个历史或传统上的规则,即只有翰林院的官员才能进入朝廷的最高机构——内阁,并且这个规则在明代有几位特选之人遵循。 2. "公归田,年七十余,嘉靖初,特起公于家,改兵部尚书兼宪职,总制三边。" ---- 这里叙述了一个人物从退休到重新被起用的经历
诗句 玉堂丛话·调护:这是一篇记载明代宦官汪直和文官之间斗争的文章。文官通过弹劾汪直来表达对政治局势的看法。 译文 在成化年间,太监汪直新掌权,立威欲凌驾于皇帝之上,内外官员不敢坐席,因为害怕被逮捕。文官商文毅公上疏汪直的十罪并上报皇帝,他警告说:“用此人实在关系着天下安危。”皇帝非常气愤地说:“一个内臣怎能决定天下安危?”太监怀恩传旨严厉质问文官。文官正色回应:“朝臣无论大小
玉堂丛话·调护 —— 解读明代翰林院的谏议故事 在明朝的翰林院中,有一个著名的事件,其中涉及到了三位官员因直言进谏而遭受排挤,最终被黜为民的故事。这三位官员分别是罗洪先、唐顺之和赵时春,他们在未被皇帝采纳朝贺建议后,各自上书请求来年元旦朝贺,但均未获成功。 罗洪先是当时翰林院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与唐顺之、赵时春三人因对政治事务有着不同的看法而引起争议。罗洪先认为东宫尚未痊愈
玉堂丛话·调护 张文肃公治理国家时,心胸宽广而光明磊落,处理事务果断坚决,为人正直不屈。当时严嵩当权,许多人都不敢与他抗衡。张文肃在庚戌年主持会试时,发策问,却以权臣重臣的身份出题,辞锋严厉而不回避。那年秋天,蒙古军队侵犯京师,他力疾上疏,请求决开白河抵御入侵者,未被采纳,于是郁闷地结束了他的生命。(国雅) 中外都怨恨严嵩父子的所作所为,而且刑部郎中徐学诗历数他的误国罪行达数十条,并且说
玉堂丛话·调护 探讨明代政治文化与道德追求 1. 上幸九龙池,有民妇号而诉其邑令者,上震怒,欲逮令抵法。李时争曰:‘此风不可长也。’令付所司核治,而当民妇犯跸罪,上许之。 - 诗句解释:上皇巡视九龙池,一名皇家御用的湖泊。一位平民妇女向当地官员投诉,引起皇帝的震怒。 - 译文:皇帝在九龙池巡视时,遇到了一位向他报告的百姓。这位百姓因不满地方官员的行为而进行投诉。皇帝对此事非常生气
玉堂丛话·调护 明代翰林院学士李时勉与杨荣政治博弈 1. 人物概述 - 李时勉:明朝翰林学士,因直言进谏被囚禁,后获救并重新任职 - 杨荣:大学士,推荐李时勉复职 2. 事件背景 - 李时勉因言触忌讳入狱 - 杨荣推荐复职成功 3. 关键人物关系 - 杨荣与李时勉师徒情谊 - 杨荣推荐李时勉复职过程 4. 事件经过 - 李时勉直言进谏被囚禁 - 杨荣推荐李时勉复职成功 -
这首诗是明代邹吉士(字汝愚)的《玉堂丛话·调护》,是一篇关于政治改革的文章。以下是诗句、译文、注释和赏析: 诗句: 1. 人到白头终是尽,事垂青史竟谁真? 2. 梦中不识身犹系,又逐东风入紫宸。 译文: 1. 到了晚年的人最终都会死去,但那些事情是否真实,历史会给出答案。 2. 在梦中我不认识自己仍在束缚中,又被春风带到了皇宫。 注释: - “人到白头”:指年老的人。 - “终是尽”
诗句 ``` 玉堂丛话·调护 陕西亲藩有请良田为庄地,钱宁、江彬及宦官张忠辈受重贿,请上许之。兵部及科道交章执奏,谓高皇帝有禁,兹田不得畀藩封。上曰:‘朕念亲亲与之,勿为间言。’大学士杨廷和、蒋冕皆引疾不出。梁储曰:‘如皆引疾,如国事何?’是时上震怒,令内臣督促草制,储承命上制草曰:‘昔太祖皇帝著令,藩封不当益以土地,土地既广,将多畜士马,奸人诱为不轨,不利宗社。今王请求恳笃,朕念亲亲
``` 玉堂丛话·调护 方献夫,字子存道,明朝礼部尚书。他曾经遭遇灾难,向皇帝提出多取进士以补知县之缺的建议。然而,皇帝却回应:“朕惟多取进士以为所缺县令之补,此为途亦狭耳。”这表示皇帝认为通过增加进士数量来满足县令的需求是狭隘的。皇帝指出,举人、监生并非自视甚高,实则因轻视而未被重视,难道没有比进士更优秀之人?此外,如果进士、举人和监生都能廉洁奉公,那么他们都会得到提拔和奖励
诗句: 阶对:‘臣言将官无权,非谓令将官执权也。今各镇将官,职务动有掣肘,如把总等官,兵部题奉钦依,许各将自行推用,而今则仍听于兵备。既已择将,凡选练便宜,即宜付之,而今则以书生之谈,尽成圈套,强之必行,兵马策应,急于星火,而关支钱粮不时,常至饥馁。且总兵于地方为行事之官,而府、州、县官至与抗礼,参、游为领敕之官,而巡抚至加鞭笞。其他跪拜称呼,咸卑屈太甚。今之将材,诚莫逃于圣鉴,无多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