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君不见寂灭性中无寂灭,真实觉中无觉和。 - 注释: 表示对佛理的理解,强调内心达到的清净状态超越了一切言语所能表达的境界。 2. 亦复无有无知觉,清虚寂寞离方规。 - 注释: 指出在真正的修行者眼中,世间的“有”与“无”,都被视为不真实的东西,从而超越常规的认知界限。 3. 法性自尔无因致,忆想颠倒性无为。 - 注释: 强调佛法的根本特性在于其无因而生
以下是对《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八 第八章明本际不可得》的逐句翻译及注释: - 诗句:君不见本际之中无复本,无本真际无人知。若人无知了斯际,清净微妙不为奇。知与无知常自尔,苦乐等同于大悲。三界众生乃迷骛,于其实录是无为。亦复无此无为法,强自生心是苦疲。苦疲皆空如炎响,生灭不住不分离。能知此心无隔碍,生死虚妄不能羁。而此一心皆悉具,八万四千诸律仪。亦复不堕过人法,崄巇绝危而不危。一切法中无有法
译文: 1. 文殊菩萨的妙德并非遥不可及。他的三障(烦恼)和三毒(贪、嗔、痴)实际上就是佛教所说的“空”。 2. 五阴(五种烦恼,包括色、受、想、行、识)缠缚于五阴界,六入无知,但能通达六种智慧。 3. 四倒(即四圣谛中的苦、集、灭、道)与四果(即八正道)并无差别,都是通向解脱的道路。 4. 七觉(即眼耳鼻舌身意)与菩提(即觉悟的智慧)本质上是一样的,七识(即眼耳鼻舌身意)的流浪会导向真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共二十篇,每一篇都有独立的序言。其中第一章“明心非断常”的译文如下: 君不见自心非断亦非常,普在诸方不入方。 亦复不依前后际,又复非圆非短长。 湛然无生亦无灭,非白非黑非青黄。 虽复念虑知诸法,而实不住念中央。 众生入而无所入,虽取六境无所伤。 智者分明了知此,是故号曰法中王。 自悟知此非知法,因尔智慧等金刚。 不藉外缘资内府,戒定慧品自闲防。 安住普超三昧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行路难》系列中的第三首。全诗如下: 君不见心相微细最奇精,非作非缘非色名。 虽复恬然非有相,若凡若圣己之灵。 此灵无形而常应,虽复常应实无形。 心性无来亦无去,缘虑流转实无停。 正觉此之真常觉,方便鹿苑制尊经。 为度妄想诸邪见,令知寂灭得安宁。 广说菩提与诸行,而此二法即音声。 了达音声处非处,三毒烦恼不亏盈。 又达五阴皆空寂,正慧无生制六情。 于兹六情随念灭
诗的原文: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四 第四章明无相虚融 君不见决定法中无决定,虚妄颠倒是菩提。 若心分别菩提法,分别菩提还复迷。 若了此迷无分别,迷与分别即菩提。 分别菩提非一异,恒一同体不相离。 安住性空真实性,空性无空亦不齐。 同体大悲含一切,故知真性不乖迷。 只此昏迷即无性,亦复不论齐不齐。 若舍尘劳更无法,喻若莲花生淤泥。 如来法身无别处,普通三界苦泥犁。 三界泥犁本非有,微妙谁复得见蹊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君不见担雪塞井空用力,炊砂作饭岂堪食。 - 注释: “君不见”是古风中的呼唤方式,表示对对方的看法或观点的认同,“担雪”和“炊砂作饭”都是辛苦劳作的场景,用以比喻生活的艰辛。 - 译文: 你看,那些在雪中铲雪的人,为了填平井口而努力;那些用砂土做饭的人们,他们做的饭怎能食用。 - 赏析: 此句通过描绘人们为生活奔波劳累的场景,突出了世态炎凉、人生艰难的主题。 2
【注释】 君不见:你不曾见。古人:过去的人。烧水银:指炼丹术。变作:变成。北邙山:在洛阳北边。尘:灰烬。藕丝:喻人的生命,如一根细丝挂在虚空中。欲落不落:想掉落又不掉下,形容愁苦之深。睢水:即今河南的淮阳,古代名都。多血刃:很多被斩断的剑。建章宫阙:指汉成帝所建的豪华宫殿。成煨烬:被火烧成灰烬。淮南王刘安曾与门客苏非等炼丹求长生不老,结果药尽,刘安自杀。徐福:秦始皇时方士
《行路难》 君不见少年头上如云发,少壮如云老如雪。 注释: 你没有看见吗?那些年轻的人头发像乌云一样浓密,但当他们年少时,却如同飘动的云朵;而当他们年纪渐长,白发便如同白雪皑皑。 译文: 你没有看见吗?那些年轻的人头发像乌云一样浓密,但当他们年少时,却如同飘动的云朵;而当他们年纪渐长,白发便如同白雪皑皑。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少年和老年的头发状态,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岁月对人的改变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出门行路难,富贵安可期。淮阴不免恶少辱,阮生亦作穷途悲。" - 译文: 出门在外行走艰难,富贵生活难以预期。像韩信一样遭受恶少的辱骂,阮籍也感到人生之路充满艰辛和悲伤。 - 注释: "出门行路难" - 描述在外生活的不易;"富贵安可期" - 指富贵生活难以期待;"淮阴" - 古代地名,此处泛指遭遇困境之地;"阮生" - 指阮籍,一个著名的文人;"恶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