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兰亭佳致,从宪长,剩追寻。问开花高山,晋祠流水,谁是知音。虽无凤笙龙管,劝行杯、时有不弦琴。马首家家明月,眼前处处禅林。
一觞一咏畅怀襟。尘世任浮沉。莫论兴亡,休争人我,且乐欢心。韶华岂能常在,又斜阳、西下暮云深。好袖东风归去,春宵一刻千金。

【注释】

兰亭: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字迹为书法界所称颂,人们常说“兰亭集序”,因此称书法作品为“兰亭”。

宪长:“宪”指“法曹”,即司法官。“宪长”,指执法公正的人。

高山流水:《列子·汤问》有一则故事,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懂得欣赏,两人谈论琴艺,非常投机。后人把这种知音比喻为知音,也用来形容乐曲高妙。

凤笙龙管:凤笙是凤凰形的乐器,龙管是龙形乐器,都是古代名贵乐器,这里形容雅乐。

不弦琴:不弦琴是指无弦的古琴,这里指没有乐器伴奏的琴声。

马首:指马头,这里是以马喻人,意在表达人的志向。

禅林:佛教寺院,这里比喻佛门。

尘世:人世。

韶华:美好的时光或青春年华。

斜阳:夕阳。

好袖东风:春风得意时。

【赏析】

《木兰花慢》,又名《少年游》、《惜春词》。《乐章集》入“中吕调”。《词谱》入“双调”。《片玉词》作《木兰花慢》,此篇与《清平乐》并称。本篇咏叹人生短暂,及时行乐,抒发了作者对现实不满及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之情。全词意境开阔,笔力雄健,语言流畅,感情真挚,风格明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上片写追忆当年在兰亭聚会时的情趣。起句回忆当年兰亭集会的情景,表达了怀念故交、向往美好友谊的心情。接着写兰亭聚会的环境,以及当时与会者的身份。晋朝王羲之与谢安等41人在兰亭聚会,共36人,其中25位为中原名士。他们一边饮酒赋诗,一边观赏风景,一边吟诵《兰亭集序》,其盛况可想而知。“谁解其中趣?”“谁解其中趣”?意思是说,谁能理解这兰亭聚会中的奥妙之处呢!“谁是知音?”“谁是知音?”这是诗人的疑问,也是对兰亭盛会中那些高雅的人士和高雅的情趣的赞美。“虽无凤笙龙管”二句写宴会上的乐队,虽然没有凤笙龙管那样的豪华乐队,但大家仍畅饮美酒,不时地演奏着琴曲。“马首家家明月”四句写宴会上的景色。月亮高照在每户人家的窗前,处处可见的禅林寺院里,僧人正在打坐修行。这些描写,既烘托出宴席的气氛,又渲染出一种静谧、安详的气氛。“一觞一咏”两句写宴席上人们的交谈和娱乐活动。“一觞一咏”是饮酒和吟诵的意思,“尘世任浮沉”一句是说在这欢乐的宴会上,不必去计较世事的得失,也不必去争夺名利地位。“且乐欢心”一句点明了题旨,即在这种欢乐的宴会上,要尽情享受快乐的时光。“莫论兴亡,休争人我,且乐欢心”,这是诗人在宴会上的豪言壮语,他决心要抛弃一切世俗的烦恼,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欢乐之中去。

下片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韶华岂能常在”二句写韶华即青春年华是短暂的,而人生又是短促的。“又斜阳、西下暮云深”一句承上启下,承接上片末尾的句子,写时间过得很快。夕阳西落,暮色渐浓,转眼间就到了傍晚时分。“好袖东风归去”二句写诗人送走了春天最后一缕晚霞,带着愉悦的心情回到自己的家中去了。“春宵一刻千金”一句是说春天的美好时光虽然短暂,但每一刻都值得珍惜。这里的“一刻”并不是真正的时间概念,而是借指春天的美好时光。诗人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强调时间的宝贵和人生的短暂。“好袖东风归去”一句还表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诗人认为,只要抓住春天的美好时光,及时行乐,就会感到生活充满乐趣。

这首词通过追忆兰亭集会的往事,歌颂了友情和美好的春光,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对未来的追求。全词语言优美,情感真切,意境开阔,是一首很有感染力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