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桥边,访梅溪曲。春风初破梢头玉。村村茅屋晚炊烟,更寻村酒穿茅屋。
兔月初眉,瑶峰眩目。礛筇振屐鸣空谷。夜深不谓故人来,声声误道风敲竹。

踏莎行·雪晴纵步

【注释】

踏:踩。莎行,词牌名,此为双调小令。桥,水边的桥。溪曲:山间的小路。春风初破梢头玉:春风吹过梅花树枝,梅花开放犹如玉树挂冰花。村村茅屋晚炊烟:家家户户的茅草屋里升起炊烟。穿茅屋:走进茅草屋品尝酒菜。兔月:《诗经》中指月亮,因古人以月代指月亮。眉:眉毛。瑶峰:美丽的山峰。礛筇(qiúlóng):一种用竹子制成的手杖。振屐(jī):穿着木屐走动。夜深不谓故人来:夜深了,不知谁来了。声声误道:一声声误传。风敲竹:被风吹动的竹子发出的声音。

【译文】

踏着积雪来到桥边,我到访那山间小路旁的梅溪。春风吹过梅花树枝,梅花开放犹如玉树挂冰花。家家户户的茅草屋里升起炊烟,更去茅舍里品尝村酒。

月亮挂在天空像兔子的眉毛,山峰在月光下闪烁如眼睛般晶莹。手持竹杖在空旷的山谷中行走,夜晚不知不觉中有人来访,却传来风声误说有别人来。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词作。上片写雪后踏雪寻梅之景,下片写夜游山村的情景。开头两句是写雪后登山赏梅。“桥”、“梅溪”点明地点;“雪晴”点时间;“春风”点时令。“玉”,即美玉,这里指梅花盛开的样子。“梢头玉”形容梅花枝头披满白雪,晶莹洁白。“村村茅屋晚炊烟”,是说山村的茅屋都冒着炊烟,说明村里人都在忙着烧火做饭,准备吃晚饭。“穿茅屋”一句,既表明作者已经走到村中,又写出山村宁静、纯朴的风俗人情。这两句描写了一幅雪后山村的生活画面,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山村风光图。

下片写词人夜游山村的情景。“兔月初眉,瑶峰眩目”,是说月色如兔,月光如眉。“礛筇振屐”,是用拄竹杖和穿木屐的动作描写自己的行动。“夜深不谓故人来”,是说深夜了,不知道是谁来了,原来是一位老友。“声声误道”是说不知为什么,听到风声好像有人在说话。

这首词通过描绘山村的景色、活动,表现了词人对山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