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行人如冻蝇,西厓日出澹青荧。
太阴积雪草木缩,留得孤松长茯苓。
【注释】
箫台:古地名,在今浙江萧山县。八景:指《箫台八景》图。云门福地:指箫台上的云门寺。
山上行人如冻蝇:山上的人像冻死的苍蝇一样。
西厓:指西边的山崖。日出澹青荧:太阳出来时天色显得有些淡蓝微红。
太阴:天空中的月亮。积雪草木缩:积雪融化后草木开始抽芽生长。孤松:一棵孤独的松树。长茯苓:长出茯苓。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萧山景色的小诗。前两句写萧山之高寒;后两句写萧山之富饶。全诗以“萧”字贯穿始终,构思精巧。
首联“山上行人如冻蝇”,是写高耸入云的山峰上行人稀少。“行人少”与“如冻蝇”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出萧山之高寒。
颔联“西厓日出澹青荧”,“西厓”,即西岭,是萧山县的最高处,也是观日出的好地方。诗人登上西岭远眺,只见一轮太阳慢慢升起,光芒微弱。“澹青荧”三字既形容了太阳初升时的光辉,又暗示着天气的寒冷。这里的“澹”字用得十分传神,它不仅写出了日出的柔和,还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
颈联“太阴积雪草苔缩,留得孤松长茯苓”,则是对萧山冬季景象的描绘。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萧山冬日的荒凉与夏秋的繁荣相对照,从而更加凸显出萧山四季分明的特点。而“长茯苓”三字则更是点睛之笔,它将萧山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此诗虽然简短,但所绘萧山之景却生动逼真,令人仿佛置身其间。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成功地描绘出了萧山的独特魅力,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