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曲江观恐涛,越山不及吴山高。
如何古有任公子,一钓乃能连共鳌。
我今杖藜寻翠麓,地有白云人不俗。
丹房火冷碧窗虚,夜半秋声撼林竹。
踏歌连臂下仙坛,目断西山吴彩鸾。
桂花飞帘作香雪,转首便觉秋阑珊。
人生欢乐难再得,始信光阴如遇客。
陶令空披漉酒巾,谢公谩著登山屐。
庵前堵墙如白虹,洞门不掩来江风。
分师半席师已许,经筵蜡烛摇秋红。
郊何为寒岛何瘦,新雨能来宁论旧。
今宵烂熳得好晴,知是何人补天漏。
少壮而老理则常,胡能不死凋三光。
放麑西巴诚不忍,歌凤接舆无乃狂。
兹游可继五君咏,祀事同陪匪乘兴。
中庭坐待明月来,树影团团一时并。
诗句解析:
- “昔我曲江观恐涛,越山不及吴山高”:这句诗描述的是作者曾经在曲江观看过巨大的波浪(恐涛),相比之下,他发现越山的山峰不如位于吴地的山峰高峻。这里的“恐涛”很可能指的是长江的波涛汹涌,而“吴山”则可能是苏州的虎丘山。通过与越山比较,表达了对吴地自然景观的高度赞誉。
- “如何古有任公子,一钓乃能连共鳌”:这里提到的“任公子”和“连共鳌”,都是古代传说中的大鱼。这句话可能是在表达作者对古人智慧和能力的钦佩,以及对于自然界中大鱼的敬畏之情。同时,这句话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向往。
- “我今杖藜寻翠麓,地有白云人不俗”: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闲适的画面。作者手持拐杖,在青山绿水间漫步,周围环绕着洁白的云朵,自己却显得与众不同。这句话赞美了自然美景与作者内心的和谐统一。
- “丹房火冷碧窗虚,夜半秋声撼林竹”:描述了夜晚的静谧景象。在这里,“丹房”可能是指炼丹的地方,象征着神秘和超凡脱俗。而“碧窗虚”则传达了一种空灵、清雅的感觉。整句话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内心平和的境界。
- “踏歌连臂下仙坛,目断西山吴彩鸾”:这句话描绘了一个欢乐祥和的场面,人们在仙坛下欢快地跳舞,似乎要将喜悦传递给整个天际。同时,也暗示了对远方吴地的美好祝愿。
- “桂花飞帘作香雪,转首便觉秋阑珊”: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桂花飘落在帘子上,仿佛是香雪一样。随着视角的转变,作者感受到了秋天的凋零和萧瑟,从而引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 “人生欢乐难再得,始信光阴如遇客”: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认知。他认为人生中的快乐时光很难再次遇到,因此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同时,他也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像客人一样不可挽留。
- “陶令空披漉酒巾,谢公谩著登山屐”:这两句诗借用了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形象来比喻自己。他们虽然有着高洁的品格,但仍然需要面对世俗的生活。这里的“披漉酒巾”和“谩著登山屐”分别代表了他们的隐居生活和追求仕途的心态。
- “庵前堵墙如白虹,洞门不掩来江风”:这句话描绘了一座古老的寺庙的壮观景象。白色的墙壁如同一条巨龙,而洞口则敞开着迎接江风的吹拂。整句话给人一种古朴、神秘的感觉。
- “分师半席师已许,经筵蜡烛摇秋红”: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师生互动的画面。一位老师允许学生坐在他的旁边,而学生们则围绕着经筵(古代读书人坐的地方)点亮蜡烛,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整句话表达了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和相互尊重的态度。
- “郊何为寒岛何瘦”:这是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感慨。作者观察到郊外的岛屿因为寒冷而显得消瘦,从而引发了对环境变化的担忧和思考。这种感慨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界的关注和关爱之情。
- “新雨能来宁论旧”:这句话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作者认为即使是新雨也能带来滋润和生机,而不必过于纠结于以往的雨水是否已经结束。这种观点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 “今宵烂熳得好晴”:这句话描述了今晚晴朗天气带来的美好。在这里,“烂熳”意味着愉快、轻松的意思,而“好晴”则表示晴朗的天空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心情。整句话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对未来的期待。
- “知是何人补天漏”:这句话表达了对某个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他能够修补天上的漏洞,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这里的“补天漏”可能指的是修复天空中的裂缝或缺陷,以恢复其原有的美丽。整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这位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 “少壮而老理则常,胡能不死凋三光”:这句话探讨了生命和衰老的话题。它表达了一种宿命论的观点,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无论年轻还是年老都应该珍惜时光,不要过早地放弃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之情。
- “放麑西巴诚不忍,歌凤接舆无乃狂”:这句话反映了作者的情感波动和内心矛盾。他既不忍心看到小鹿被猎人捕获(放麑西巴),又觉得让隐士接舆唱歌(歌凤接舆)的行为过于狂放。这里的“放麑”和“歌凤”都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分别代表着自由和狂放。而“西巴”和“接舆”则代表了隐士的形象。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个人情感的矛盾冲突。
- “兹游可继五君咏,祀事同陪匪乘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友情和共同经历的珍视。他认为这次旅行可以延续五君咏(一种古代诗歌形式)中的意境,并与他人一同参与祭祀活动,享受这份乐趣。这里的“五君咏”可能指的是古代文人墨客之间的友谊和交流。而“祀事同陪”则强调了大家共同参与祭祀活动的情景。整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于与朋友共同度过美好时光的珍视和感激之情。
- “中庭坐待明月来,树影团团一时并”: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的夜景图景。作者在庭院中静坐等待明月的到来,周围的树木投下了斑驳的树影,它们汇聚成一片,给人一种和谐、宁静的感觉。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平静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绘四季变化和自然景象以及与友人的交流,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恐涛”、“吴山”、“丹房”、“碧窗”、“桂花”、“白虹”、“洞门”、“秋声”、“秋阑珊”、“经筵蜡烛”、“新雨”“烂熳”、“补天漏”、“少壮”“老理”“放麑”“歌凤”“接舆”等,这些词语都富有象征意义和美感。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此外,诗中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思考,如“人生欢乐难再得”“始信光阴如遇客”等句子,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整体而言,这首诗是一首表现自然之美与人生之悟的佳作,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