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峰后峰雪模糊,东村西村春有无。
快雪时晴入佳想,况复见此关山图。
关山迢递相联属,玉洁珠光眩人目。
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野桥行遇路三叉,青旗插檐沽酒家。
驱驴倦客得少憩,怅望远道还咨嗟。
诗翁好事常起早,天寒只恐梅花老。
柴门时有故人来,阶下白云须用扫。
此图一日落尘寰,笔法依希荆与关。
人生远游固云乐,何似在家长看山。
我本识字耕夫耳,占祥便作丰年喜。
田园归隐会有时,麦饭饱餐茅屋底。

注释:

关山雪霁图:描绘了一幅雪后关山的图景。前峰、后峰、东村西村等,都是用比喻来表现关山的连绵起伏和春意盎然的景象。快雪时晴入佳想,况复见此关山图:快雪过后天气转晴,让人产生了许多美好的想象。何况又看到了这幅美丽的关山图。

赏析:

《关山雪霁图》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写景为主,抒发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向往隐居田园的心情。

第一联“前峰后峰雪模糊,东村西村春有无”,描绘了一幅雪后的关山图。前峰后峰的雪模糊不清,而东村西村的春色却隐约可见。这里的“雪模糊”既形容了积雪的厚度,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盼;“春有无”则暗示着春天的短暂和珍贵。

第二联“快雪时晴入佳想,况复见此关山图”,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在快雪过后的晴朗天气里,诗人的心情变得更加愉悦,更何况还能欣赏到这幅美丽的关山图呢!这一联既展现了诗人对美景的欣赏能力,也表达了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第三联“关山迢递相联属,玉洁珠光眩人目”和第四联“野桥行遇路三叉,青旗插檐沽酒家”,分别描绘了关山的连绵与美丽以及乡村的宁静与和谐。这两联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五联“驱驴倦客得少憩,怅望远道还咨嗟”则是诗人对旅途艰辛的感慨。尽管他已经疲惫不堪,但仍在途中找到了一个小憩之地。然而,当他远望着前方的道路时,还是忍不住发出了叹息。这既是对旅行艰辛的一种描写,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旅途的一种感悟。

第六联“诗翁好事常起早,天寒只恐梅花老”和第七联“柴门时有故人来,阶下白云须用扫”则是对诗人性格和生活环境的描绘。他喜欢早起,担心天寒会让梅花凋零;而他的住所门前总是有故人来访,台阶下的白云也需要打扫。这些细节既展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他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八联“此图一日落尘寰,笔法依希荆与关”则是对画作价值的肯定。这幅画虽然只是一天的时间就被尘世所抛弃,但它的笔触却非常精妙,堪比古人之作。这既是对画作的赞美之词,也是对作者技艺的认可。

第九联“人生远游固云乐,何似在家长看山”则是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他认为,远游固然可以带来快乐,但在家乡陪伴亲人一起欣赏山水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这一联既表达了他对远方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他对家庭生活的重视和珍视。

第十联“我本识字耕夫耳,占祥便作丰年喜”则是对农民生活的描绘和赞美。他虽然只是一个识字的耕夫,但也能通过占卜等方式预知未来的变化并为之欢喜。这既体现了他的聪明才智,也反映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赞赏。

第十一联“田园归隐会有时,麦饭饱餐茅屋底”则是对未来的憧憬和规划。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到田园中去隐居生活,享受那份宁静与自由。同时,他也期待着能够吃上一顿丰盛的麦饭,坐在茅屋底下尽情地享受这份幸福。

《关山雪霁图》是一首表达诗人对美好景色欣赏和人生哲理思考的作品。它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生活态度的思考。通过对四季变换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表达,诗人成功地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