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夜凿玄黄剖,书契创录垂不朽。
谁将汗简编湘云,渥漆濡丹示悠久。
苍颉馀制见鸟迹,孔壁遗形有蝌蚪。
篆籀孰启冰斯先,分隶每变钟王后。
后来众体多纷更,幻若浮云化苍狗。
徐君适生千载下,体法潜心希八九。
妙知化与心神融,造化无端落吾手。
俨如泰否通往来,解使阴阳成杂揉。
江南此艺虽云多,探赜钩玄只君有。
方今四海洽文化,儗作般那颂元后。
摩崖秦岭空峥嵘,妙手须君镌岣嵝。

赠徐仲裕

在混沌之夜,玄黄剖开宇宙初开,书写契文,创造历史,留下不朽的记载。谁能将汗简编成湘云,用渥漆濡丹来展示悠久的历史?苍颉的余制,鸟迹清晰可见,孔壁的遗形,蝌蚪栩栩如生。篆籀的起源,冰斯先启,分隶的变化,钟王后继。后世众体纷更,幻若浮云化苍狗。徐君生于千载之下,体法潜心希八九。他的妙知化为神与心交融,造化无端落入吾手。他俨如泰否通往来,解使阴阳成杂揉。江南此艺虽多,探赜钩玄只君有。方今四海洽文化,儗作般那颂元后。

注释:

  1. 混沌夜凿玄黄剖,书契创录垂不朽。
  • “混沌”指天地未分时的状态。在这里,诗人通过描绘宇宙初始的“混沌之夜”,象征着新事物的诞生。
  • “玄黄剖”意味着宇宙从一片混沌中被划分开来,象征着文明的诞生与进步。
  • “书契”指的是古代的文字记录方式,“创录垂不朽”则表达了这些文字记录对于历史的传承和不朽的价值。
  1. 谁将汗简编湘云,渥漆濡丹示悠久。
  • “汗简”指的是古代书写用的竹简,“编湘云”意味着将竹子上的字迹整理编排得像天空中飘动的云彩一样。
  • “渥漆濡丹”形容字迹的颜色深沉,如同涂上了厚厚的油漆和红彤彤的丹砂,增添了文字的庄重与神秘感。
  • “示悠久”表示这些文字记录展示了历史的长久和深邃。
  1. 苍颉馀制见鸟迹,孔壁遗形有蝌蚪。
  • “苍颉”是传说中的汉字创造者,“余制”指的是他的剩余制度或技艺。
  • “鸟迹”指的是甲骨文上鸟形的笔画,“孔壁”指的是孔子曾经居住过的墙壁上刻下的古文经文。
  • “蝌蚪”是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这里用来指代那些古老的、难以辨认的甲骨文。
  1. 篆籀孰启冰斯先,分隶每变钟王后。
  • “篆籀”指的是古代的篆书和籀文,“孰启”意味着谁开启了它们。
  • “冰斯先”可能是指篆书和籀文的起源,就像冰冷的水首先凝结成冰一样。
  • “分隶”指的是隶书的出现,使得书法更加规整和流畅。“每变钟王后”则意味着每一次的变革都发生在钟王(即王羲之)之后,强调了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1. 后来众体多纷更,幻若浮云化苍狗。
  • “众体”指的是多种不同的书写风格和技巧。
  • “纷更”意味着这些风格和技巧不断地变化和更新。
  • “幻若浮云化苍狗”比喻这些变化如同飘忽不定的云彩最终变成一只苍狗,形象地描绘了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
  1. 徐君适生千载下,体法潜心希八九。
  • “徐君”指的是徐熙,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之一。
  • “适生千载下”意味着徐熙生活在距今千年后的今天。
  • “体法潜心希八九”表示徐熙对书法的理解和追求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
  1. 妙知化与心神融,造化无端落吾手。
  • “妙知”指的是高超的智慧和理解能力。
  • “化与心神融”意味着智慧与心意融为一体,创造出美妙的作品。
  • “造化无端落吾手”意味着这些奇妙的作品仿佛是自然赋予的,无法预测也无法阻挡。
  1. 俨如泰否通往来,解使阴阳成杂揉。
  • “泰否”指的是吉凶福祸的循环往复。
  • “通往来”意味着书法作品可以连接过去和未来,传达永恒的信息。
  • “解使阴阳成杂揉”表示书法作品可以将阴阳两种对立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和谐而富有力量的效果。
  1. 江南此艺虽云多,探赜钩玄只君有。
  • “江南”可能是指中国南方地区,因为南方气候湿润,适宜竹子生长,所以竹子成为了制作竹简的材料。
  • “此艺”指的是书法艺术。
  • “探赜钩玄”意味着深入研究和发掘其中的秘密和精髓。
  • “只君有”表示只有徐熙具备这种深入探究的能力。
  1. 方今四海洽文化,儗作般那颂元后。
  • “四方”指的是四面八方,代表着广泛和包容。
  • “文化”指的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 “拟作般那颂元后”中的“般那”是印度语中“我”的意思,可能是作者自谦之词。
  • “元后”指的是元朝的皇后,这里可能是在赞美徐熙的文化成就和她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徐熙书法的诗。诗人以“混沌夜凿玄黄剖,书契创录垂不朽”开篇,描绘了宇宙的诞生和人类的文字记录的诞生,象征着文明的进步和传承。接着,诗人以“谁将汗简编湘云,渥漆濡丹示悠久”两句,赞颂了徐熙对文字的精湛技艺和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

在第三段中,诗人通过“苍颉馀制见鸟迹,孔壁遗形有蝌蚪”等句子,描绘了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徐熙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诗人还通过“篆籀孰启冰斯先,分隶每变钟王后”等句子,赞美了书法艺术的不断创新和演变。

在第五段中,诗人以“徐君适生千载下,体法潜心希八九”两句,表达了自己对徐熙的高度赞赏和敬仰之情。诗人认为,徐熙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对书法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追求,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在第七段中,诗人以“妙知化与心神融,造化无端落吾手”等句子,赞美了徐熙的智慧和创造力,认为他能够将自然之力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

最后一段中,诗人以“俨如泰否通往来,解使阴阳成杂揉”等句子,赞美了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诗人认为,书法作品能够连接过去和未来,传达永恒的信息,同时也能够将阴阳两种对立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和谐而富有力量的效果。

这首诗赞美了徐熙的书法艺术,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和精湛技艺。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徐熙的敬佩和敬仰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