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统三年颁正朔,诏书远到极南开。
使旌入馆青云动,仙盖临江白日回。
谕蜀岂劳司马檄,朝周终见越裳来。
还家耆旧应相问,文化如今遍九垓。
【注释】
题天使馆:题写在天王府的墙壁上。天使馆:元朝设置的接待各国使节的馆舍,即今北京的怀仁堂。
正朔:正月初一。诏书:皇帝颁发的文书。诏令。诏书远到极南开:指诏书从京城传到京城以南的地方。
使旌:使者的旗帜。入馆:进入馆舍。青云动:形容使节进入馆舍时的情景。动:动摇。
仙盖:指帝王所乘之车。临江:临近江边。白日回:形容太阳在江边照耀,如同白昼一样。
谕蜀:晓谕四川。司马檄:古代一种用来晓谕或征召的文书。劳:烦扰。司马檄:用司马(官名)的文告来晓谕四川。
朝周:朝见周天子。终见越裳来:终于使越裳国(古国名,在今越南北部)前来朝见周天子。
耆旧:年纪大的人。耆:年老。
文化如今遍九垓:现在的教化遍及天下各个角落。文化:文化教育。九垓:泛指天下。垓,星群聚居之处,这里用作比喻。
【译文】
元统三年颁发了正月初一的历法,诏书远远传到极南地区。
使节的旗帜进入馆舍使青云惊动,帝王的车驾临近江水阳光返照。
晓谕四川难道要用司马檄文,朝见周天子最终使越裳前来。
回家后问候老人应当询问教化的情况,教化如今已普及天下各个角落。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咏史以抒怀,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统治者重用文人、推行教化、促进中外交流的赞赏之情。诗中赞扬了元代统治者重视文教、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以及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文化昌盛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首联“元统三年颁正朔,诏书远到极南开。”点明题旨,交代时间背景。公元1330年(元统三年),元朝正式颁行了新的历法,诏书也传到了极南地区。这两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这里的“正朔”指的是历法,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一个重要概念,表示一年的开始和结束,也是古代统治者统治天下的象征。而“诏书远到极南开”则表明了元朝的统治者不仅在国内实施改革,还积极向外扩展其影响,将先进的制度和思想传播到极南地区。这一历史事件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颔联“使旌入馆青云动,仙盖临江白日回。”通过描绘使节进入馆舍时的场景,进一步突出了元朝统治者的英明与智慧。这里的“使旌”指的是使者的旗帜,而“入馆”则暗示了使者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期待。而“青云动”则形象地描绘了使节进入馆舍时的壮丽景象,使人仿佛看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而“仙盖临江白日回”则进一步描绘了仙盖降临江面的景象,使得阳光似乎都为之倒映。这两句诗通过对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元朝统治者的敬仰之情和他们所带来的辉煌成就。
颈联“谕蜀岂劳司马檄,朝周终见越裳来。”则是诗人对元朝统治者的赞颂之情的延伸。这里提到的“司马檄”,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公文,用来晓谕和征召百姓。而“谕蜀”则是指晓谕四川地区。而“朝周”则是指朝见周天子,这里代指的是元朝统治者向中原地区的统治者示好,以促进中外的交流和合作。诗人认为这样的举措不仅能够加强与四川地区的联系,还能够为其他诸侯国树立榜样,从而推动整个华夏大地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
尾联“还家问耆旧应相问,文化如今遍九垓。”则是诗人对国家和文化未来的期盼与祝福。这里的“还家问耆旧”指的是回到自己的家乡去问候那些年长的老人,而“文化如今遍九垓”则是对现在文化的普及和传承的美好祝愿。诗人希望自己能够继续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希望能够见证和参与这个伟大时代的发展变迁。
整首诗以咏史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元朝统治者的赞颂之情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既有历史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时代感。